第四十三章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求收藏和推荐) (第2/3页)
要知道赵振刚才所展示的枪法,数遍东野几十万人也没几个,柏毅却不以为然也就算了,反而跟没事人一样的点评和讽刺起来,就好像他不是在跟人比试,而是在当裁判一样,如此行径若有真本事还好,可问题是柏毅真的有吗?
要知道在半年之前,柏毅就已经是东野的一员,可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大比武中,任谁也见到过柏毅的名字,其他的大比武还好说,覆盖范围并没那么大,但半年前的那次,却是为了辽沈大战做准备的。
除了东野总部的几个长外,几乎所有官兵全部参加,然而大家伙都没有在最后的种子选手里见过柏毅,那便说明柏毅很可能在选拔赛中就已经出局,既然如此又何来的勇气强怼赵振呢?
“输人不输阵,这个柏毅的确有股子韧劲儿,是个当兵的好料子!”
人群中老何的话,似乎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共鸣,柏毅或许在大比武中籍籍无名,可却在实战中声名鹊起,再加上军人不服输的性格,就算对面的挑战在艰难,也绝不会皱下眉头,只是这样的绝佳勇气,也需要靠实力去支撑。
是以一旁的老郑听罢这番话,便坚定的摇了摇头:“你不也说了,输人不输阵,勇气可嘉,但能力不足也是白费力气,精神胜利法固然可贵,但也要有真本事来巩固才是……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这举枪的动作,可真是……唉,这个柏毅实在是太年轻了,锐气有余,可能力不足,要吃亏的哦……”
就在老何和老郑说话之际,柏毅已经做好了射击准备,只不过与先前的赵振的不同的是,柏毅根本没有将右手的驳壳枪向右偏转一个固定的斜角,而是如左手的勃朗宁手枪一样,直直的平举。
眼见如此,老郑便大摇其头,老何也是惋惜连连,其实不止是他们,其他围观的众人也差不多,在场的人都是经历过炮火硝烟而劫后余生的人,对枪械的了解远非常人可比,正因为如此各型枪械的射击要领,场间众人可谓是信手拈来。
特别是对在当时中国独领风骚的驳壳枪,更是了然于胸,驳壳枪其正式名称为毛瑟军用手枪,这款诞生于军事强国德国的制式军用枪械,以其独特的造型,强的威力,很快便引起各列强的注意。
然而经过一番测试之后,这款破局古典意味的手枪,却没有得到列强们的欢心,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条,那便是射击的精度太低,因为毛瑟军用手枪因为设计原因,导致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以至于射击精度根本达不到一般枪械的最低标准,是以毛瑟军用手枪便成为欧洲列强的弃儿。
不过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西方列强弃之如敝履的毛瑟军用手枪,却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从北洋政府时期开始流入中国,旋即开始大批量装备中**队,1931年开始更是依托本国兵工厂进行仿制生产。
也正因为如此,驳壳枪在中国的存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