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七章 乾隆慈母大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九十七章 乾隆慈母大瓶 (第2/3页)



    其实关于乾隆慈母大瓶被成为慈母的解释,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它集合了历代瓷器各种工艺与一身,看似简单粗糙的慈母大瓶,整个器物从上到下其实分别运用了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兰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多种施釉方法。

    颈部对称夔耳,腹绘十二扇开光图案,包括“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画面,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共计十五种釉,十六道纹饰。

    慈母大瓶半釉的上釉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因为这种半釉集合了十五种釉,十六道纹饰,所以看似简单的上釉,其实起复杂的程度和难度不并不亚于历史上呵呵有名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定窑,官窑和哥窑。

    慈母大瓶从上到下依次施釉十五余次,既要保证釉水均匀,又要保证各种釉之间过渡平整,这就要求上釉师傅不仅要会动手还需要动脑。其次,此瓶集合了高温釉、低温釉、釉上彩,釉下彩,这些釉、彩的烧成需要两种温度。

    第一次,在绘制了釉下彩浇高温油,入窑进行一千三百度高温的第一次烧成,然后再成器表面用粉彩,古彩等绘以吉祥纹饰,金水进行描金等工艺,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用七百到八百度之间的低温烧成,这中间若有一环出现差错则功亏一篑。

    其实乾隆慈母大瓶,“瓷母”之名于此瓶再贴切不过,能集众多陶瓷工艺于一身,在科技发达的如今也难以做到,更何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也正因如此藏家学者至今未想要一个合适的名字来体现其“高大上”的工艺,故宫里称其为“各色釉大瓶“,社会上就约定俗成地称它为“瓷母”。

    乾隆一朝的瓷器烧造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中国陶瓷史的顶峰,而“瓷母”大瓶,更是乾隆御窑瓷器不计成本的“炫技”之作。

    豆沫都是做好现成的,老板娘很快为几个人盛好了豆沫,不过杂粮煎饼做起来就相对慢了一些,几个人豆沫都快要吃完的时候,杂粮煎饼才算做好。

    其实杂粮煎饼的做法很简单,就是面糊加以一些甜酱然后冠以鸡蛋,加上一些生菜和咸菜而已,不过就是这种简单的做法,却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地道的味道的,按照叶枫的猜测,其中味道的关键就在于这些面糊和甜酱之中的秘密。

    不愧是被刘锋推崇的家乡特色小吃,入口的那种感觉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杂粮煎饼的味道,很爽口,很清新,很鲜嫩。当然,这家豆沫的味道也是十分不错的。

    “等会要想个理由将这三个坛子给买下来……”一边吃着杂粮煎饼喝着豆沫,叶枫一边琢磨了起来。

    如果直接开口购买这三个慈母大瓶,就算是这家老板不怀疑,但是想必也会引起其他人的怀疑的,这三件乾隆慈母大瓶,如果是一些真正的鉴宝高手,仔细观察还是很容易发现的,摆放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