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云南告急 (第3/3页)
约,不管他们辖内事物。”
没有田地的那些人家,都得绞尽脑汁的去寻一份工来做,不然全家只能忍饥挨冻了。
只可惜他还没付出行动,林五六就摇头道:“他们已经走了,不过走之前杨展给您带来了喜讯。”
这些手工作坊包括了火炮、铳管、火药、水泥等等朱高煦能记起来的东西。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清军又可以待更长的时间,于是投靠的人更多,那些坚持要打的蒙古贵族就陷入死循环了。
九华山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头在于朱高煦看山点矿所点出的云南矿山。
“回爷爷的话……”朱允炆当着李景隆的面起身,毫不遮拦的说出九华山铜矿情况。
话带到后,那兄弟没有停留,当即就马不停蹄的往回走。
朱元璋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李景隆见状也准备抬手作揖,将朱高煦所提及的倭寇事宜全盘托出。
火绳枪,这玩意出现后,实际上就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巅峰过去了,这一点从明朝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结果就能看出。
至于这些书上的内容,则是一些他前世记得的一些简易手工作坊的流程。
朱元璋趁李景隆坐下之际看向朱允炆,询问着他眼下最关心的事情。
朱元璋看向了朱允炆:“魏国公出镇云南的钱粮,让户部提早运送,最好提前一个月运输,另外明年从江西、福建、南直隶、浙江等地选民户两万编入军户,在临安、永昌、元江等地增设卫所。”
在他看来,哪怕只能研制出火绳枪,那也足够自己应对日后的战争了。
林五六话还没说完,朱高煦便从书桌上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吊钱丢给林五六。
六十万贯,这笔数目可不少,便是支持江南全境以钞抵税的朱允炆都不由手心发汗,朱高炽等人更是暗中咋舌。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在不断搜罗自己脑中可实现的一些技术,试图将它们跨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提前在这个时代将它们应用上。
清朝在使用与戚继光时期差不多的火器对准噶尔作战时,往往能动用更少的军队,以少打多的压制准噶尔。
不过这也让朱高煦了解了洪武、永乐年间明军对蒙古人的战力压制有多么令人窒息。
“陛下,曹国公府求见……”
军队少了一半,那补给难度可能就只有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了,这也就意味着军队可以在草原戈壁等待的时间更长。
朱高煦吩咐了林五六一句,可林五六却笑着打趣:“我们都是糙汉子,习惯了……”
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提醒下回过神来,拿着奏疏继续说道:“苏松二府和南直隶的赋税黄册已经交上来了,册上说二府收取赋税折钱为一百四十六万四千三百余二十七贯三钱,实收二十九万六千四百二十七贯五钱三分,其余皆为通行宝钞。”
试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做到以一当五,那只需要在正面战场击溃鞑靼本部一次,剩下就完全可以将明军分散为十几支千人规模的骑兵深入大漠,不断的骚扰突袭蒙古诸部。
朱元璋心思一动,但此时李景隆也走进了武英殿,并对他五拜三叩。
首先是他不懂这些东西,其次是他记得明代的铸炮技术哪怕丢到了明末都是世界先进的,唯一和西方差距的只有模数问题。
尽管嘉靖和万历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但一百多年后的清朝验证了他的话。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对南边需要火炮来攻城拔寨,对北边则是需要火绳枪来火力压制。
可问题在于,朱元璋不愿意放弃自己剩余生命的这些时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所以他要趁着自己还能活动,提早将大明朝的各项事情做好。
只要有了水泥,那再配合上开平卫原本的城墙,朱高煦有把握在很短时间能加固加高开平卫城。
“他们还说,若是朝廷愿意将矿山交予他们,他们愿意将每年的差发翻一番……”
林五六将钱收了起来,同时回答道:“河柴最便宜,每百斤五十文,干柴每百斤八十文,那煤炭每斤二文。”
整个江南的宝钞价格在秋税过后,基本维持在了一贯值钱五百文的局面,其余诸省也基本回升到了四百文左右。
对于朱高煦的话,李景隆没有太多怀疑,他让掌事准备马车,简单换了套常服后便出了国公府,往宫里赶去。
听着这物价,朱高煦也只能感叹百姓的日子困难,以及生产力落后带来的食不果腹。
寒冬时节,各类物价都涨了价格,诸如煤炭柴火和棉花之类的御寒物资更是上涨了三到四成的价格。
在火炮篇里,朱高煦比较在意并描写的就是火炮的模数问题,其它关于铸造技艺之类的他并没有写。
“起来吧,赐座……”
况且,如今以钞抵税需要额外的岁入来补贴国库,云南的金银铜矿就是国库唯一的指望。
万一哪天杨俅百年,杨展立马就能参加考校,然后继承东海所千户的官职,这也难怪杨展回来特意告喜。
至于水泥,朱高煦不敢保证它的硬度是否能如后世那般,可起码它十分容易制造,并且比起用粮食制作的三合土,水泥所需要的石灰石、黏土和铁矿在塞外都容易获取,并且足够省钱。
朱高煦个人并不会制造什么先进的火器,因此在这篇书上,他记载了这个时代工匠一点就通的一些火器。
“招呼你添,你便添就是,钱的事情不用担心,离去时也挑几担各回你们家中。”
朱元璋头也不抬的开口,吸引了朱允炆等人的注意。
“三司奏疏之中书写其规模,认为可开矿场二百余座,但云南百姓不足,只能维持大约四十座场。”
“这二十九处矿山,主要集中于武定、楚雄、姚安、大理、丽江、永昌及临安等府。”
十几万大军出塞,能抵达前线的只有两三万人,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除了这些他能记住的东西,剩下的便是一篇篇类似论文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