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100【水井呼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100【水井呼声】 (第2/3页)

反击,若是引起了小杨老师的怜惜,倒是能得到解脱。若是激发出了小杨老师更强的抖s心理,那下场可就惨了。

    闹完了,小杨老师又端起妈妈架子,正经地教授她关于鬼故事的写作技巧。

    鬼故事要注意保持神秘感,神秘感比刻意营造的恐怖氛围更为重要。既然你写的是鬼故事,只需基调偏阴郁,剧情偏晦涩,哪怕根本没死人,读者也感觉怪渗人的。比方说你把一篇关于精神病的推理小说硬塞到灵异杂志上,也能给读者带来惊悚体验,这就是先入为主效应。需要加强代入感,再次是故事情节的晦涩性,越难理解,越搞不清楚原理,读者就越是花心思琢磨。将“现象”不加整理分析原滋原味丢到读者面前,这种没头没尾、令人费解的故事性,再穿插支离破碎的叙事视角,反而能产生奇效。

    在这样的写作基调和风格下,四十分钟后,小彩妹在小杨老师辅佐下成功创作出了《校园七大不可思议》之一的“水井呼声篇”。小杨老师看了,很满意,小彩妹也很满意。

    “水井呼声篇”,围绕曾发生过一起意外事故的水井,讲述了三则小故事。

    故事一:“言程中学”初三(5)班学生王思明接到来自其追求对象向青青的委托,一次晚餐后在校内共同寻找向青青走失的宠物猫,于水房前的水井中寻得,第二天宠物猫出现异状,暴躁易怒,咬伤了向青青,击毙后经检查,胃部有一节人类指骨。

    故事二:“言程中学”毕业班语文组组员张爱民老师在办公室准备教案时受到神秘呼声的骚扰,外出查看时在走廊发现一只黑猫,拾得一块细长椭圆的白色石头,张爱民对其爱不释手,作为收藏放在了案头上。语文组长范青山针对他工作上某次失误大肆责难,引起争执,两名教师大打出手,张爱民受到革职处分,那块石头在他出走当天丢到了窗外。

    故事三:以田青峰为首的四名初三学生在翻墙外出的途中听到有人呼救,紧接着有老师巡逻,他们迅速藏到树林里边,等老师走后,田青峰发现他的翻墙队伍少了三个人。田青峰在树林里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最后摸到外边有个水井的水房里,发现其中一个蹲在墙角,对方告诉他老师巡逻得很频繁,今晚上出不去了。田青峰跟对方聊天说话,天亮后混回早操队伍,在他的询问下,另外三人却表示昨晚一直在寝室里没有出去。

    这三则小故事的平均篇幅是一千五百字,由于行文口语化,小彩妹写起来效率很高,事实上到底写的啥,她自己也不清楚,至于三则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那更是见鬼。

    写到自己都云里雾里的地步,算是将故事性的晦涩发挥到极致境界,看起来有种没道理的恐怖感。小杨老师说,故事在讲什么不重要,怎么讲是关键,现在写的只能当做初稿,接下来要做的是故弄玄虚,增强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广泛性,模糊人物属性,提高代入感,总之一切为了恐怖效果服务。

    这次创作严格意义上是小彩妹首次讲求技巧的文学活动,虽然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故事,但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叙事视角这一概念,有了粗浅的理解。隐约意识到这个“文字”,也可以像线条、积木、代码一样,通过特定的技巧形成特定的结构、层次,来呈现各式各样的艺术效果。

    食髓知味,她开始从文字层面喜欢上文学创作。从以前的被动心态,慢慢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心态。

    回到教室后,她翻出那本《中小学生语文作文应用基础知识》,思考其中术语的含义,又拿出《简爱》来比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