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鸡毛蒜皮 (第2/3页)
她流掉。实际就是现在,虽然有极少数“聪明人”已经开始想到了,但数量也不多。
这几条结合起来,李默推断出,九月家应当条件不算差,她父母多半已经养了一个女儿,九月是第二胎,又是女儿了,她的爷爷奶奶想要一个孙子,迫于无奈,这才将九月丢到学校门口。
这样的人家,以后很容易就找到李家。
李默老妈蛮横地说了一句,我将她养大了,以后想将她领回去,没门。
但这是不可能的。
一直到新世纪后,计划生育政策也一直比较紧,即便找上门,敢不敢将她领回去,等罚款哪?
然而李默估计她家父母亲会暗中打听女儿的下落,李庄是在圩心里,以前又没有通马路,小村子,来客少。有陌生人来了,马上就会引起大伙的注意。
但这几年来,在未通马路之前,除了一些领导与李庄亲戚来了,还有后面村子的算命先生,一些乞丐与一些小贩子来到李庄,再也没有看到其他陌生人来李庄,更没有陌生人问有关九月的问题。
难道她家人真不管了?
马上开年后,李默那座孤儿院就开始正式收养孤儿了,到时候还不知道有多少妖蛾子,李默心中想道。
九月还小,新年后才虚六岁。
相比于李默父母的严格要求,她只知道这个哥哥对她好,因此从小就对李默有一种依赖感。
鱼是“河鲜”,冷了就不好吃了。
李默先剁丁的剁丁,切片的切片,将菜配好后,这才下锅做菜。
李大申转了进来。
李默丢下锅铲,拿出一支烟递了过去。
李大申将它点燃笑咪咪地说:“王大先生回家过年哪。”
这么多食材,李默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李默老妈与奶奶也在边上替李默打下杂,李默老妈没好气地说:“他再大的先生,也是苦出来的。”
李大申讪讪地说了几句就走了。
“这个懒汉!”李默老妈说,然后她又说,李庄六户人家,其实是八户,李义与李大政的大儿子结婚后,开始分家。但在李庄人眼中,还是六户,分了家,还是一个家!
李大富没有儿子,只盖了一栋瓦房,其他几户人家都盖了楼房。
李大政、李大友与李义家盖楼房也曾向李默老爸借了钱,不过借了,今年基本上还得差不多。
家家都在盖楼房,李大申也只好盖楼房,虽然他家盖的楼房比较简陋,但因为他平时身体懒散,家里的钱不多,于是东借西凑,向李默老爸再三哀求,李默父母亲让他烦得不行,借了五千多块钱给他。
但一年过去了,李大申提都没有提,李默老妈没好气,直接说出来,李大申只是涎着脸说以后保证还。还肯定会还的,就不知道那一年还了。
李默听完说:“妈,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就是几千块钱吗,我家在乎这几千块钱吗?”
“小默,不是钱不钱的事,你不知道他有多气人。”李默老妈又说了另一件事。农村各家的田地,是用田埂来划分的。
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废井田,开阡陌,那个阡陌便是大的田埂与沟渠,横者为陌,纵者为阡,但不是真的将所有田埂挖掉了,按照井田制,井字中央为公田,四周为私田。废掉了井田,是指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关系,这样,人们就有动力开荒,也可以按照所占土地多少去征税。在当时的秦国,它是一项颇有进步意义的改革。
不过田埂是避免不了的。
一般除掉主要的田埂,也就是走向各个田头的主要乡村小路外,真正的田埂不会太宽。当然,它必须满足一个劳力能担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在上面走路,所以最窄也要达到十几公分宽度。
但是柳叶圩是典型的江东圩区,除了冬小麦与冬油菜外,余下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水稻了,即便后来棉花曾流行过近十年,还有不少稻田。稻田肯定离不开水的,田埂两边的埂泥便会淤化。
那么在耨草耕耘时,往往就会将埂泥带到田地里。
田埂窄了,最少没有办法挑着担子在上面走路了。因此每隔一两年时间,田埂两边田地的主人便会自发地将田埂加宽。当然,除了正常走路的主要田埂外,余下田埂的宽窄,你也可以将它当成两家人的关系与大方与否的一个标志。
李广平家有一块田的田埂与李大申家搭着界,李广平每隔一两年加宽一下田埂,但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