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新华书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章 新华书店 (第2/3页)

各个生产队再根据各家各户的工分分配钱粮。不过落到实处更复杂,因为各家各户经济都紧张,一旦有事必须向生产队借钱借粮,就像李默生病了,家中没有多少钱,必须向生产队借钱看病。因此往往分红下来了,因为各家各户提前支取了,什么也分不到。

    另外为了维持这套复杂的制度,各个生产队必须有队长、副队长、记工员、保管员、会计、出纳,往往一个生产队仅有数十人、一百来人,吃闲饭的人却不下十几个,他们不劳动,却可以拿到生产队里最高的工分。

    这种情况,如何能好得起来?

    因此一个工分往往只有几分钱,也就是李广平干一天活,都挣不到一毛钱。

    而儿子仅是一天功夫,便挣了七块一毛二分钱,对李广平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小默子,没关系吧?”

    “爸,没关系。”

    之所以李广平带着一家搬到李庄,是因为这里离曹镇近,政策更加松动,百姓能打一些擦边球,找点外路财,工分也比河东(河东边的圩叫河东)哪边高。

    但是也不大好说,如果李默教会了父亲钓甲鱼黑鱼,父亲能利用业余时间,一年挣上四五百五六百块钱,这个收入会让人眼红了。

    当然,与几个月后小岗村那群人不好相比的,土地是大集体的根本所在,他们直接是分田到户了,所以这十八个农民才以托孤的方式,按上血手印。即便李默知道政策走向,也不敢这么做,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弄不好,真能被“打靶枪毙”的。

    李默想了想说:“爸,一年后说不定政策会更松,回到五十年代初那个光景。”

    五十年代初李广平也还小呢,不过奶奶时常说一说那时候的故事,李广平脑海里有些印象,他说道:“日子会更好。”

    “是的,国家也像人一样,偶尔走一走弯路很正常,不过国家这么大,有的是人才,早晚会带到正轨,国家也越来越好。”

    “你听谁说的?”

    “书上看来的,报纸上也有一些报道。”

    李广平不识字啊,只好听儿子忽悠了。

    “不过这些你千万不能对外人传扬啊。”

    “我知道。”李广平绷着脸说。

    “此外也确实要小心一点,最好天不亮就上街,不要让熟人看到。回来后明明挣了五块钱,不能说挣了五块钱,只能说挣了五毛钱。”

    李默买了二两猪肝,又来到新华书店。

    几年后,中国会有无限商机,不过总体政策变动大,法律不规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