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0章 大礼包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0章 大礼包来了 (第3/3页)

了,妥妥的电影业巨鳄。

    排名第二的应该是新组建的上影集团了,市场份额估计在20%左右。剩下的就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电影发行公司手里了。

    简单提一下,94年之前,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电影时期,一部电影成本从五十万到后来的七十万不等,中影公司用七十万到九十万的费用(溢价20万)从制片厂拿到片子开始在全国发行,只要卖出相应数量的拷贝,电影就已经回本了,其他多卖的都是赚的。

    而且,电影院放映拷贝都是循环使用的,这个城市放映完,再折价转让给另一个城市,一直持续到拷贝报废为止。所以,国内制片厂投资电影一般就是几十万的样子,投资多了就会亏本,这也限制了国产电影的发展。

    不过因为中影公司和电影厂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几次博弈之后,进入票房分成的市场经济的时期,分成制成为主流,拷贝的制作数量就和电影的质量息息相关了。

    发行公司看不上的电影可能一个拷贝也不会制作,好的电影拷贝可能会制作上百个或者数百个。

    说起拷贝,就不得说下,此时的拷贝都是胶片拷贝,大家熟悉的数字拷贝十年后才会开始大规模在业内流行,当然几年后就开始胶片拷贝和数字拷贝同时向市场投放了。

    胶片拷贝的制作成本是很高的,此时每个拷贝洗印费在7000—10000元左右,制作多少拷贝制片方就要投入多少拷贝费,这个是制片成本的一部分。

    《吕得水》这部片子的拷贝费是此时的中影先垫付的,定了每个拷贝的费用为8000元,收回票房之后要先扣除拷贝费的。

    定下拷贝的数量后,之后就是在中影下面的洗印厂制作拷贝了。

    一个胶片拷贝根据影片长度一般都有4、5盘胶卷,重量大概在25kg—30kg之间,运输成本也比较高。

    在电影放映过程中,拷贝和银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拷贝最多可以在两到三个放映厅放映,第一个放映厅放映完第一卷,马上拿到第二个放映厅继续放映,依次轮流。

    放映胶片拷贝时,就需要旁边专门有一个人随时等候,在一盘胶片即将放完的时候在另外一台放映机上放上第二盘胶片等候放映,以此类推。

    以前大家看电影,放到一半,银幕画面开始暂停,然后过几分钟继续放映就是在等下一盘拷贝。

    今天的看片会进行的非常顺利,林东峻心情非常好,这部电影此时基本上能做的工作都已经做完了,现在就等着定下最后的上映日期以及制作拷贝,最后上映等事项了。

    告别众人之后,林东峻刚出了北影厂大门,脑海中许久不动的系统竟然发出了一条信息:

    【鉴于宿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已经有大卖的潜质,本系统将提前下发系统新手大礼包中的遗产奖励,请注意查收】

    林东峻:“……”

    突然间他有一种被幸运大奖砸中了的感觉,系统真是及时雨呀,瞌睡了就送枕头呀!

    P.S.98年上映的《大船》当时制作的35mm的拷贝数量为280个,最终票房3.6亿(同等数量拷贝票房不一定就一样)

    2000年《生死抉择》,当年制作了190个拷贝,最终票房1.2亿。主旋律,长线放映,包场。

    2002年《英雄》当年制作了310个拷贝,最终票房2.5亿。拷贝少主要是为了防盗版以及银幕数量有限。

    2004年《十面埋伏》拷贝近400个,最终票房1.5亿。

    2004年《功夫》胶片拷贝493+部分数字拷贝,最终票房1.6亿。

    2004年《天下无贼》胶片拷贝420+部分数字拷贝,最终票房1.2亿。

    2005年《无极》胶片拷贝470+部分数字拷贝,最终票房1.8亿。

    小成本高票房的典例:《疯狂的石头》投资300万,刚开始只有几十个拷贝,上映三天拿下200万票房后开始加洗拷贝,最终拷贝数量达到400余个,票房2350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