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6章 朝堂震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6章 朝堂震动 (第2/3页)

   他们都是官场沉浮数十载的老狐狸,一眼就能瞧出其中利害,也能分辨出对自己或者说,对自己背后家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国家疲敝,该不该改?

    这自然是需要改的,他们为人臣子,食君之禄,自有他们的本分。

    可这改要从自己身上割肉,又能有多少人愿意呢。

    瞧着他们精彩纷呈的脸色,隆祐帝心里舒服的很。

    他不是幼年天子,不是政治小白,整日在朝堂上和众臣论来论去,不是他真的不懂,只是他心中无体系,不知道具体一步怎么实施,实施下去又可能有什么后果。

    所以才选择了静静聆听。

    朝堂政令出城,影响的全天下的格局,他身为九五之尊,自然要慎重再慎重。

    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不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奸佞,什么是能臣。

    岳凌提出的法子,从恩科开始培养一群忠君爱国的官员,再分散地方重用,执行新法。

    这好比撅了朝堂旧臣的根。

    若是有这一批人能够转听于天子,一丝不苟的落地新法,哪怕是在一村一乡,而后一县一州,自下而上彻底整顿吏治,肃清官场。

    他们现在所起的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苗头,都是极为可笑的事了。

    隆祐帝将这一条隐去了,只是留了前面清籍核田、计亩征银,就够他们警醒的了。

    “你们不提出个章程来,朕背后自有高人能洞察纷乱。”

    今日无疑是向各部众臣,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

    百官传阅了一遍,朝堂尽皆嘘声,每个人心底皆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不只是这十条每一条都简明扼要,就是从一条当中取出一部分来,单一个开海,都是影响了不知多少家的生意。东南沿海的世族靠什么发家呀,不就是靠海上走私吗?

    朝堂百官面面相觑,只等着上方隆祐帝的话。

    隆祐帝喜欢这种智珠在握的感觉,轻咳了声,开口道:“政法冗杂,民生凋敝,改是一定要改的。但变法不是一日之功,就算是个人医病,也得望闻问切了之后,才对症下药,养护之日更是积久,何况病的是一国?”

    隆祐帝开口一席话,让百官都舒出了一口气。

    好歹隆祐帝没一拍额头,便下决心大刀阔斧的整顿起来,如同王安石变法一般,政令出城就向全国铺开。短短几年推出十多项新法,当世消息本就流通极慢,青苗法还没参悟明白,均输法又执行过来了,地方官员疲于应对,新法根本得不到落地。

    毕竟全天下的地方官,不是每个都是王安石,都对新法熟稔于心。

    这也是变法的一大症结所在。

    但隆祐帝不是宋神宗,他正在春秋鼎盛之时,外部也没有辽和西夏的压力,并不急于求成。

    所以隆祐帝才更看重岳凌所说,选拔人才的方式。

    几届科举下来,他总能培养出一群真正能助他变法的门生。

    现在这些虫豸,该用,暂时还得用一用。

    “当然,这只是高士所言,他未居庙堂,对于朝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