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逢不相识(三) (第2/3页)
看到自己的大孙子,荣茂高兴得像个孩子,这个大孙子即使身上粘有污点,也是他的自豪。
荣燚知道,雅间里这些老人们,都是爷爷荣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离开上海十里洋场走西口的老朋友。
他们在大西北奉献了青春年华,退休后都叶落归根,回到了故土上海定居,如同自己的爷爷一样。
荣燚经常听爷爷讲述那段艰辛、光荣而充满激情的历史,那是个让荣燚这一代年轻人听后都激情澎湃的时代故事。
爷爷荣茂,一个学富五车的热血青年,在那个激情飞扬的岁月,到大西北去,走西口,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老师,是爷爷荣茂那一代人的理想。
爷爷一行200多人在风沙漫天,缺水,荒凉的大西北,分配到了各个中小学任教。
他们这批年轻老师的到来,给大西北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风,人们将他们亲昵得称为“上海老师”。
简单纯真的上海老师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没有丝毫的怨言。
上海老师,一个曾经深深刻在大西北大地上的名词,如今已渐行渐远了。
“上海老师”这个特殊的名词,也是镌刻在许多人童年中最为亲切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西口的这批老人们开始怀念故土上海市,相继回到上海。
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开发,需要大批的人才。
许多走西口的后代,在浦东开发之初,都相继回到了故土上海。
这批从外省归来的上海人的后代来到浦东,开始了新的开拓和打拼。
他们可以说是浦东新区第一批建设者,犹如荣燚的爸爸荣繁、大姑荣茵、二叔荣葱、小姑荣郁。
只有小叔荣昌孤身一人,仍坚守在大西北宁西市。
荣燚的爸爸及两个姑姑和二叔都在浦东区成家立业,他们为浦东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这里演绎了他们的爱恨情仇。
爷爷荣茂拉着孙子的手,自豪得老朋友介绍这个引以为荣的大孙子。
荣燚谦卑得跟每位老爷爷、老奶奶亲昵得打着招呼。
离开后,他低头对着爷爷的耳朵低语,这桌子饭钱就不要这些年迈、曾经走西口的老人AA制了,他把账结了。
荣茂一听,高兴得对着老朋友们转达孙子的敬意和谢意。
这些干瘦的老人们,高兴得朝着荣燚竖起大拇指。
一个劲儿得夸赞荣茂有个能干的大孙子,荣繁有个有本事的好儿子。
自始至终,荣繁对儿子荣燚的表现都冷眼相看。
荣燚离开爷爷跟他这帮子老朋友的聚餐雅间,走到收银台,提前把爷爷们的饭钱支付了,然后匆匆回到自己今夜服务的雅间。
双方相谈尽欢、握手告别时,百味陈杂的上官梁心被荣燚神神秘秘拉倒一边。
看到荣燚手脚麻利得从黑色大奔后备箱,取出一个精致的礼盒。
他将礼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