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怪胎 (第2/3页)
实曾阿婆心里敞亮着呢。
现在很多人看不起赤脚医生,殊不知在那个年代,穷人连镇上卫生院都去不起的情况下,村里有个赤脚医生,已是天大的幸事。
很多村子甚至镇子,连个赤脚医生都没有,全靠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些偏方经验。别说大病,随便一个小感冒,放在当时,都可能夺走性命。
曾阿婆凭借这手看病本事,在过去的穷苦岁月里,救下过不少人性命。
毫不夸张地说,方圆百里,老一辈很多人都听过她的传闻,知晓她的名气和本事,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她的品格。
刚开始那会儿,曾阿婆自己都想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从本村村民到附近十里八乡,甚至有其他州府的百姓找过来。
要知道那可是通讯落后一切全靠吼的年代,很多人赶路纯靠双腿。
尽管她跟大家说,不用宣传,毕竟她能采摘的药材有限,可消息还是传得挺远的。
八十年代那会儿,有个中年汉子,拉着个木板车,板车上躺着他那半瘫的老娘,足足走了一百五十多公里,找到曾阿婆。
曾阿婆怜悯他一片孝心,不用每次都来回几百公里,于是就把自己懂的治偏瘫的部分药理都教给他,虽然不能让他老娘恢复正常人水平,但是站起来拄拐走还是可以的。
后来这家人不时会托人送来一些特产礼物,持续好多年。
而曾阿婆给人看病的习惯,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
来找曾阿婆看病的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穷,一种是实在走投无路,死马当活马医的。
其实两者大多数时候是重合的。
毕竟这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有人说,看病能花几个钱啊?
他们可能都不知道,农村的穷,是什么概念。
曾阿婆清楚记得,在她还没有得到天授之前,族里有个大伯,就因为没钱看胃病,最后胃出血死了。
明明只要27块5的,就可以救他一命。
五十年代末的27块5,一级工人月工资都不止这个数,放到今天,还不到3000块。
可那位大伯家里就是拿不出来。
甚至借都借不到。
这不是个例,而是那个年代农村的普遍现象。
即便今天,很多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一个月也才一百来块。
曾阿婆这种80岁的,勉强好点,240一个月。
别的不说,县里医院拍个ct,都得三四百,感冒打个吊瓶,再开点药,一两百又没了。
曾阿婆虽然是个文盲,但钱多钱少,她还是懂的。
所以那些来找她看病的,都是能帮则帮,从来不收钱。
如果对方硬要给,就给村里的境主庙捐一点香油钱,十块二十块那种,多了估计老爷都不好意思收。
有人笑她傻,说白白浪费这么多发财机会。
要知道在镇上开诊所的那谁,只会看点感冒发烧这种小病,都在城里买好几套房了,哪像她,空守宝山而不自知。
曾阿婆却无所谓,就当是积德了。
毕竟这医术本来也不是她的,是大道公借她的手来救世人。
……
是的,大道公。
尽管这么多年过去,曾阿婆始终觉得,传授医术给她的那位,肯定是大道公,也就是外人常说的保生大帝。
大道公是海澄人都知道的老神仙,医术高超,救人无数。
村里重建的境主庙,供奉的就是大道公。
曾阿婆每天早上都要去上香,把前一天的事情,都跟大道公说说,比如昨天有没有人来找她看病,有几个人,都是什么问题等等,诸如此类。
也许大道公早就看在眼里,可她就是有这么个习惯。
亏得有她在,境主庙的香火没断过。
近几年,曾阿婆已经很少给人看病了。
一个是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感冒发烧乃至骨折,镇上卫生院都能解决,而且很快。大家有什么问题,都逐渐习惯去卫生院。
二是现在都是年轻一辈当家做主,他们对中医中药祝由这些敬谢不敏。就算有不抗拒,相比西药的方便快捷,也没几个人会选难喝又麻烦的中药。
曾阿婆也乐得清净。
虽然她没文化,但也知道这世上生病的人越少越好,自己那些晒干晾干的草药,就算发霉烂掉都无所谓。
或许有人盼着来一场大疫,好发横财,可那个人绝对不会是曾阿婆。
如果她想发财,就不会直到今天都还在住泥瓦房了。
……
很多人以为曾阿婆做“神婆”,不说会断子绝孙,至少会有所影响。
其实并没有。
不单止没有,反而子孙兴旺。
她生养的五个子女,在那个缺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