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951 积鱼城危,军神命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951 积鱼城危,军神命殒 (第2/3页)

,为了激励后路人马尽快赶来,开出了极为丰厚的赏格。

    然而这一赏格的下达,却直接挑动起了韦乞力徐等山北权贵们的敏感神经。蕃国可并没有大唐那种等级分明的官爵体系,所谓的封功,就是实实在在的人口、土地等封邑赏赐,一个等级的封功便是方圆上百里的农庄以及数百帐的农奴牧民。

    听到山南、后藏等势力甚至不需要与唐军进行艰苦作战,仅仅只是脚程上加快几分,数百里的封邑便唾手可得,这自然让其他已经身在积鱼城的蕃国权贵们妒火暗生。

    “后军尚在行途,封赏不必议之过早。况且脚程之劳得此殊赏,杀敌之功又该何以酬之?不如等到诸军毕集此境之后,赞普再下令重赏激励,届时将士振奋用命,破敌不难!”

    作为山北权贵们的代表,韦乞力徐当仁不让的对赞普进行劝谏,接着便又说道:“眼下我军的确略有势弱,但仍拥此坚城地势。唐军虽有巨万之师,终究远来之军,力难撼此坚城。况且海西尚有噶尔家一路偏师,可以招至城下,协同防守。往年擅权作威者,钦陵一人而已,生死当前,噶尔家诸众未必没有效忠求活之念。臣愿捐所领三百里庄邑,以供赞普赐给噶尔家忠心几员传延后嗣。”

    为了不让山南等势力大享利好,韦乞力徐甚至对噶尔家都想网开一面,当然钦陵并其直系血亲们是一定要诛杀掉的。

    听到韦乞力徐的劝谏,赞普也意识到他做出这样的封赏的确是有些出格,稍作沉吟后便说道:“眼下虽然短暂失利,但有乞力徐这种忠厚大臣辅佐,我又何惧唐贼凶恶!噶尔家的确罪不至于族灭,可以赐给一线生机,让其中仍存忠心者戴罪立功!”

    从赞普内心而言,他当然希望噶尔家满门死绝最好,可是眼下兵力不足,急需补充,所以那炽热的杀心也只能稍作冷却,先将噶尔家那些卒力召来协同防守。只要钦陵能够牢牢控制在手中,他也不担心噶尔家其他人敢翻起什么风浪。

    于是接下来积鱼城便进行一系列的防务整编,按照以往的习惯,白兰羌并弭药诸部仆从几万人马被排布在了积鱼城前,赞普卫军并蕃军精锐们则防守城中。就连那些杂胡劳役中的壮力都被挑拣出来,稍作整编,授给一些简单的军械,用以弥补兵力的不足。

    蕃军防务调整的同时,唐军也在快速的行军,旬日之内便抵达了积鱼城前。十数万大军,旌旗林立,遮天蔽日,直接覆盖了积鱼城东侧的大片山峦。

    只不过眼下唐军主力仍然还不能直接对积鱼城发起进攻,且不说城外那营垒堆叠的数万杂胡仆从,早在蕃军施行困阻的时候,积鱼城附近的河沟也多有蓄水,如今那些堤坝尽被挖掘开来,河水横溢,在积鱼城外的沟谷洼地之间形成了大片的滩涂,既不利于军阵冲驰破敌。

    当然这也算不上什么大的困扰,大军既已兵临城下,自然是逢山劈山、遇河填河。众多的山石泥土被从各处运载过来,几天时间里便在泽野之间堆填起了宽阔的道路,开始正式向积鱼城外的蕃营发起了进攻。

    积鱼城下的那些杂胡仆从们也是可怜,唐蕃之间的战争无论胜负与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关联,可是因为势弱于人、不得不被裹挟驱使参战。他们阵列于城外,直接暴露在唐军铁蹄刀锋之下,父母妻儿却仍被拘押在积鱼城的后方,既是人质,还要辛勤劳作生产,为城中蕃军提供给养。

    幸在唐军劳师远来,同样也需要一定的休整,因此并没有直接将主力精锐投入作战,同样也以仆从军投入作战。

    双方之间的装备与战斗力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一时间倒也能够打得有来有往,只是作为强进的一方,唐军的仆从军们士气明显较之蕃军仆从要更加的高昂,所以在这连续的战斗中,蕃军仆从们也在被不断的消灭。

    眼见到城外的战斗处于弱势,积鱼城中的吐蕃君臣们心情也满是焦灼。为了驱使这些仆从军更加勇猛的作战,他们索性拿这些人的亲属作为威胁。若是某一部作战不利,向后撤退,下一刻城头上就会抛下十几颗血淋淋的人头,俱是这些败退之军的亲属。

    在这样的强刑威胁之下,城外那些仆从军们也不得不用尽全力,倒也暂时将这战争形势维持下来,没让唐军一方直接的兵临城下。

    时间就在双方仆从的互相绞杀中流逝着,每熬过一天,城中的蕃军心弦便松弛些许,因为他们知道国中还有大部人马的增援。只要增援的人马抵达积鱼城,那么蕃军兵力便陡翻数倍,届时便可以肆无忌惮的冲出城池,在山岭间对唐军大加杀戮。

    然而这样的期待持续几日后,突然被一个消息打破:山南诸路人马在抵达东域之后却并未继续前进,而是就地驻扎下来,以大军粮尽为借口就地搜刮钱粮牲畜,不独东域诸多庶人牧民遭受戕害,甚至就连韦氏等豪族的庄园封邑也都不能幸免。

    “岂有此理!山南这些狗贼竟然如此胆大妄为!”

    得知这一消息后,韦乞力徐自是暴跳如雷,他明白山南那些势力之所以敢这么做,极有可能是得知了他曾劝阻赞普收回对山南诸军的超格封赏。毕竟这些山南氏族也都传承悠久,此前虽然不能在国中权力核心占据高位,但安排几个耳目刺探机密也并不困难。

    那些山南豪强们一个个胆大妄为,甚至连国君都敢弑杀,报复韦乞力徐这种破坏他们好事的人简直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

    东域那些豪酋氏族们也都知晓了山南诸军正在他们乡土大肆破坏,纷纷来到韦乞力徐这里,希望他能在赞普面前进言、阻止惩罚这些胆大包天的山南豪酋。

    然而韦乞力徐在恼恨之余,心中已经暗暗后悔此前在打压山南势力的时候表现的过于用力,更清楚眼下赞普已经将山南诸军视作与唐军决胜的关键。

    他若此时再在赞普面前摇舌,赞普非但不会偏向他,甚至都有可能直接将他拿下,送给山南豪酋们泄愤。

    所以韦乞力徐干脆龟缩在自家部伍之中,甚至连赞普几次召见都托病不去,不想这颗大好人头被赞普送给山南人作为赔罪示好的礼物。

    山南豪酋在东域驻军不前的消息还未扩散开来,蕃军那些普通将士们对此仍然抱有期待。而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桩好消息传来,那就是另一路海西的人马已经将要赶到。

    因为唐军占据了赤水一线的道路,海西人马是从伏俟城西南侧的图伦碛绕行过来。图伦碛几百里戈壁寸草不生,海西人马在得到王命召唤后却不敢怠慢,杀马饮血、横穿戈壁,用最快的速度向积鱼城后撤,前方探路的斥候很快便抵达了积鱼城,入城拜见赞普、汇报军期。

    除了动作迅速、态度诚恳之外,海西人马兵力同样非常可观。原本噶尔家只剩下数千之众留守伏俟城,可是由于率军外出的赞婆快速解决了背叛的木卯部等羌部,兼并其部众后使得兵力激增,达到了两万之众。

    按照海西使者的说法,原本他们是打算冲下大非川,痛击唐军的侧翼后路,但是在收到赞普的王命之后,赞婆等便义无反顾的回师西进勤王。

    “往年消息不通,多有误解,如今看来,赞婆也算是忠骨耿耿。钦陵之后,此人可以担当噶尔家主人,继续为国效力!”

    赞普正因为山南诸军的误期妄为而肝火大动,对于噶尔家的快速回援不免颇感欣慰。当然他心里也明白,噶尔家之所以这么快速的回撤,也未必是真的就对自己忠心耿耿、急于戴罪立功,更多的只怕还是因为担心钦陵的安危。毕竟钦陵乃是噶尔家真正的核心领头人,赞婆之类威望俱不如其兄。

    无论如何,噶尔家的快速回援,总是暂时缓解了积鱼城的兵力不足,也让赞普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派人送出了许多的劳军物资并将噶尔家回援人马安排在了积鱼城北侧。

    同时他还颇为大度的让噶尔家使者入见钦陵一面,告知消息,让噶尔家诸众知晓钦陵如今仍然安全,如此才能让噶尔家的余党用命守城。

    随着噶尔家的人马抵达,积鱼城蕃军精神顿时为之一振,而有关噶尔家的风评也在快速扭转。往年由于上层的权斗,噶尔家的名声在国中很臭,被人视作是狼子野心的割据叛逆。

    可是当吐蕃国运真正遭遇危险的时候,噶尔家的勇士们却又是义无反顾的勤王救驾,迟迟不至的山南诸军则就不免相形见绌。

    一时间,噶尔家与大论钦陵的旧日事迹也被频频提及,甚至在中下层的将领兵长之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唯有大论钦陵重新掌握军权,才能带领他们战胜唐军!

    唐蕃之间的战争并非一次,而在此前的几场战争中,蕃军从来没有如此被动过,甚至就连国君都被堵在城池中无计可施,几次辉煌的大胜更是让吐蕃的强盛达到了一个顶点。

    那么眼下如此劣势被动的局面又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蕃军将士们已经意志消沉、没有了斗胜的勇武气概?当然不是!区别只是大论钦陵被奸贼所害,以至于蕃军节节战败,不能反扑战胜唐军!

    这样的说辞虽然在逐渐的流传发酵,但赞普仍然对此一无所知。毕竟他不可能深入营伍去探听那些下卒心声,而够资格亲近他的人则都深知赞普对大论钦陵的忌惮与敌视,更不可能自讨没趣的将这些道听途说告知赞普。

    眼下赞普仍是着眼于战略大计,心中充满了懊恼气愤。如果国中增援的人马能够及时抵达,他在积鱼城这里自可以对唐军进行大举反击,届时噶尔家的两万人马再从海西出动,侧翼进攻截断唐军的退路,必会大获全胜!

    可现在,无论他有着怎样精妙的反攻雄计,也没有了施展的基础。噶尔家卒力已经从海西撤回,而后路的援军却仍然没有抵达,整体的劣势尚未扭转,更不要说作什么反攻大计了。

    赞普或是懊恼于不能实施强攻正面、包抄后路的计略,但这一遗憾却是有人为他弥补。

    正当唐蕃两国仆从军还在积鱼城前热斗正酣的时候,积鱼城后方的积石山西麓,却有一路数千名骑兵正快速的向蕃军后方逼近。

    积鱼城正面虽然无日不斗、战火肃杀,可是后方的积石山西麓,却仍是一副游牧正忙的画面。数万名随军出征的牧民们正在勤勉放牧,因为大军在积鱼城将唐军死死的拦截下来,后方的牧场便也没有收到侵扰,仍在有序的生产着。

    这一路人马奔行到牧场外围的时候,那些蕃人牧民们还以为是盛传多日的国中援军抵达,一些牧民已经忙不迭返回毡帐中准备马奶、肉食等物资奉上,以免遭受这些悍卒的打骂抢夺。

    然而那些负责维持生产秩序的蕃军斥候们,随着双方的距离快速拉近,却敏锐的发现对方的旗帜与衣袍俱非蕃军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