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五章 大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五章 大势 (第3/3页)

令山东大半地区损失惨重,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沦为灾民。这场水患生在金州水患之前,而今呢,金州水患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安排,而山东境内却没有丝毫的改观,难民纠集作乱的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故而,山东巡抚请奏朝廷,迅追加救灾粮款,以免生祸乱。至于说教民冲突之事,那出现的时间就更糟了,山东境内各州府,都有洋教教民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有甚者,在威海等地,教民在洋人的支持下还屡次拆毁孔祠、城隍庙、寺庙道观之类的地方,大肆兴建教堂,由此引的暴力冲突,已经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山东巡抚请奏朝廷,希望朝廷及早拿出良策,否则日久之后,此等冲突定将酿成祸端。

    赵千栋很清楚,这应该就是义和团运动出现前的征兆了。作为一个有着前世经历的人,他不好用自己那种拖时代的观点来品评这场已经迫在眉睫的农民运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旦这场运动提前到来,那么他的计划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故此,此番回到金州之后,他必须提防金州本地的状况,不管它是义和团还是义和拳,只要有冒头作乱的,一律严惩不贷,别人相信那种“大神附身、刀枪不入”的神话,他绝对不会相信,这年头要想诛除洋人,还得凭实力,凭真枪实弹的作战才行。

    至于说这第三件值得重视的大事,却是由盛京将军府经由军机大臣孙毓文递上的奏章,奏章中说,由于战乱赔款、抚灾办矿等事用银两过巨,关外各地所流通之银两、制钱已经不足堪用,故此,盛京将军府清朝廷批准,在奉天兴办地方铸币厂一处,自制仅限于盛京一地使用的辽币,以此解除燃眉之急。对这件事,朝廷上同样也是争论的特别厉害,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藻等人率先表示反对,其宣称铸钱一事自古至今便是朝廷之专权,若放诸于地方,恐成尾大不掉之局面。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荣禄、孙毓文、刚毅等人尽皆表示赞成,其理由是既然朝廷的银两不足付用,那么盛京自制地方用银钱的办法,定然能够为朝廷筹集到更多的钱银,如此一来,这种办法既缓解了盛京一省的困难,又缓解了朝廷了困难,可谓是一举两得。再者,过去朝廷上锻铸钱银的厂矿,大都集中在南方,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南方起了战乱,朝廷上的用度便会大为拮据,而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关外也设立一些铸币厂,如此一来,南方有了变故,朝廷便可以依仗北方,而不至于太过困顿。

    在这一个问题上,朝堂上持正反两方观点的大臣们争吵不休,最终也没有拿出一个定议来,但赵千栋知道,不管朝上的大臣们怎么争论,这件事百分之百还是能够通过的,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件事的背后还有太后老佛爷对南党的不信任,她支持关外的地方势力,无非就是为了抗衡南党的,在这种情况下,铸币厂这种事还有什么好争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如果这件事通过了,那么盛京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毫无疑问,盛京将军府自己掌握了铸造钱币的权力,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辽币便会充斥盛京各地,盛京官员的俸禄、士卒的军饷乃至商贾间的买卖往来,都将把盛京本地所铸成的钱币当做正规货币来使用,长此以往,盛京也就摆拖了过去那种财政受朝廷节制的局面,地方专权的局面将无可避免。再有,虽然老岳父说盛京所铸的钱币,仅供盛京一省使用,但不要忘了,钱币是流通物,它一旦进入了市场的流通范围,也就等于是出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只要买卖双方都承认,谁管它是辽币还是大清通用的货币?换句话说,盛京掌握了铸币权之后,注定会对大清朝廷的中央财政制度造成冲击,在辽币行的最初几年里,这种冲击可能还不会表现的太明显,但是时日久了,朝廷上这些官员就会现,地方富中央穷的局面,正在一步步形成,大清朝廷的权威,也在这种局面的一步步恶化中逐步丧失。

    为什么到了清末,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清朝廷瞬间就失去了对各省督抚的控制,以至于相继宣布独立的各省督抚层出不穷?毫无疑问,这样的局面不可能是在一天两天的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这里面有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大清朝廷的权威与控制力,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一步步丧失殆尽的。

    面这样的局势,如果老爹不愿冒险,那么若干年之后,他可能会成为诸多独立督抚中的一员,但反过来,如果他能冒上一点风险,那么也需要不了多久,他就能够成为第二个袁世凯式的人物,这是毋庸置疑的。V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