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摸鱼随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摸鱼随笔 (第2/3页)



    很可惜的是,随着他屡屡创业失败,他的朋友越来越少,当老板的梦想越来越远,排面越来越小。

    从我还未上学,到我高中快要毕业,他已经从“白老板”、“白总”,变成“老白”、“那个胖子”。

    我高考并未取得多好的成绩,正如我平平无奇的十几岁人生一样。

    村里的同龄人,许多都已开始进厂打工,我爷爷奶奶、乃至很多长辈,都跟我妈说过,让我不要再念书。

    我很感激我的母亲,她圆了我的大学梦,尽管我在大学未必学到什么受用终身的本事,但不得不承认,大学让我暂时避开面对社会的残酷,最大程度保全了我对人生的期待。

    而且给了我一段足够充足的时间,开始发展爱好,比如码字写文。

    我阅读的习惯,来自于初中班主任发起的“一周一本名著,写一篇读后感,八百字”活动。

    由于零花钱不多,加上那时候家长对上网打游戏谈之色变,使得看书成为我喜欢的娱乐,如饥似渴的程度,就像十四岁的我,对于香港三级片的好奇与热爱。

    我如今还能念出好几本,《小爵士》、《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简爱》、《呼啸山庄》……之所以大多是国外小说,我想大概是内容上不算晦涩易于理解,比较有阅读性。

    我高中靠着骗我弟的零花钱,办了一张希望读书社的借书卡,从此打开新世界。

    这方面的内容,我在白蘸糖时期写过单章,就不赘述了。

    坦白来说,我敢于尝试写作的信心,多半来自外行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膨胀心理。

    因为我当时确实是觉得这玩意儿有手就行,甚至后来我刷知乎,刷到“我作文分高能不能写网文”、“我高考语文多少分能不能当白金”,我一度捂脸。

    作者群经常会有特定节目,忆苦思甜,回想当年扑街的日子如何艰难。

    我一般都是拿美漫时期说事儿,乃至后面的几度沉沦。

    但像活儿该所说的,入门之初屡屡被拒稿,十万字申请三江基本没遭遇过。

    我从高中开始尝试,没有遇到过签约阻碍,当时的盛大起点、后来的创世阅读,包括其他网站,都没被拒签过,唯一给过我拒签站短的,是纵横。

    它得到了我的第一次。

    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哪个网站有自己喜欢的作者就去哪个。

    我想去纵横是因为总管、方想、神机,去创世是因为猫腻……

    我对网文的初体验停止在大学,我有了更好的娱乐方式。

    电影。

    我大一拿到大姑家里淘汰下来的二手笔记本,接触上网冲浪。

    配置太低,玩不了啥游戏,况且我这人游戏天赋向来拉胯,所以选择用看电影消磨时间。

    电影在我大学时期占比重很大,我差不多每周两部,偶尔产出几篇影评,顺便混了一阵子贴吧和豆瓣。

    我最喜欢的导演是安东尼-明格拉,他拍出来的东西像散文,细腻含蓄,但并不乏味平淡。

    最喜欢的电影是《死亡诗社》、《在云端》,第三名目前常在《楚门的世界》、《冷山》、《闻香识女人》浮动。

    这个爱好让我正式上架入行的作品,差点从美漫换成美娱。

    我为此很认真做过一本大纲,幻想中的后宫角色是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莫妮卡贝鲁奇、妮可基德曼……很长一串,哈哈。

    我蛮认同,好莱坞部分老演员抨击流媒体的一些言论,进而理解保守派对于技术革新的担忧,虽然他们更多是因为蛋糕分配的现实利益。

    但过度的视效技术,的确会让电影内容变得单薄,就像我每次说理解不了《阿凡达》,很多人都会跟我科普,这部电影掀起技术革命,多么牛逼,可我还是觉得不妨碍它故事老套又掉牙。

    这就是我觉得技术并未让电影变得更好的例子。

    我十年前用笔记本看《死亡诗社》被触动,十年后坐在电影院看重映,只会让那份触动更深沉,但假如我十年前不曾走进电影院看《阿凡达》,被它出色的效果所震撼,十年后再用电脑欣赏,只能认为它是烂片。

    那么,技术带来了什么?

    思维发散,扯得有些远了。

    大学的网文创作并未有啥起色,我娱乐方式变多了,阅读不再是唯一。

    我不仅看电影,也打游戏,于是创作进度被搁置,几次签约的作品,都未能坚持到上架就草草收场。

    大学的我尚未体会生活的沉重,更不会知道我每个月八百块的生活费,是我母亲打三份工,从累人的流水线下来,替人扫楼道和洗衣服所赚到积攒寄来。

    等到需要实习找工作,我才明白挣钱其实很难,需要出卖很多东西,时间、精力、甚至年轻人最在乎的体面尊严。

    我专业是计算机,但第一份工作却是金融相关,直白点讲,就是在一个皮包公司充当所谓“理财顾问”,让人开户炒股票或者期货。

    我的人设是西南财经毕业,参与过上亿资金项目,刚从九大投行离职的美女顾问。

    大多数愿意相信理财顾问的人,多半不会被以上所述的假冒履历骗到,但男人一定会被女人骗到。

    皮包公司的咨询部门,百分之九十都是由我们实习大学生所伪装的美女顾问。

    人设各种各样,有时候并不主打精英,还会刻意弄几个清纯女大的人设,专钓中年色批。

    据我观察,成功率不低。

    正如哪个十八岁男大拒绝得了,能跟自己打相同的游戏、聊感兴趣的比赛、讨论篮球足球的靓女一样。

    哪个中年老男人面对“清纯客人声音甜美还知道k线股票”的美女理财顾问呢。

    我就职时间不长,就一个半月,实习证明盖完章就走人了。

    幸好那时候是一个小牛市,号称我奶奶炒股都能赚,并未让手上客户亏损,不至于给我增添太多心理上的道德愧疚。

    我那个部门经理好几次主动联系,认为我是个可造之材,让我留下继续工作,保证我月入两万,一年买车。

    但我都坚定拒绝了。

    毕竟我工作手机微信上,所谓的“李哥”、“王哥”、“张哥”,一个个都开始问我什么时候能够线下见面了。

    还是趁早开溜。

    期间也的确有看到,以前的同事在朋友圈发提车、旅游的照片,可见金融市场确实好噶韭菜。

    不过再过几年,又听说公司被扫了,让我颇为庆幸,因为我后来看小李子《华尔街之狼》,还跟朋友开玩笑,我是不是错过机会了。

    真正毕业之后,我没有参与那时候很热门的“毕业旅行”,不枉费自己的青春。

    我要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能再名正言顺从家里拿钱,我得养活自己。

    于是我一边上班一边码字,以十分认真的搞钱心态,不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彼时美漫正火,我在其他网站浅浅写过几本,成绩谈不上好,但每月够勤奋也有一两千块入账。

    头三个月租房、生活费,我身边的朋友都是问父母,但我却没有,甚至还有余粮接济兄弟,这是我挺骄傲的一件事。

    脱离家庭生活才知道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加上押一付二的房租,日子过得紧巴巴,基本上就是十块钱的早餐,一碗粉一根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