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帝国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章 帝国时代 (第2/3页)

外交政策,就是在为帝国争取必不可少的休养机会。

    十多年下来,帝国早已焕然一新。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再过十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将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地区头号经济强国。

    问题是,俾斯麦预料到的,其他政治家也能想到。

    日益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对很多国家构成了威胁。

    感受最为明显的,自然是法国与俄国。

    德俄矛盾起于十年前,首先是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提高进口工业产品关税,致使帝国工业资本大受影响。随即俾斯麦以牙还牙,出台了针对俄国的农业产品关税政策。

    这场贸易战,直接导致俄国倒向法国。

    冯承乾不得不承认,在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前,经济上的冲突已经导致德俄决裂,法俄结盟已经无法避免。

    当然,经济只是一方面。

    受克里米亚战争与巴尔干局势影响,沙皇决定修建从欧洲地区横贯西伯利亚、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该计划得到俄国军方与资本家全力支持,他们希望通过这条铁路加快军队的调动速度,加速开拓亚洲的商品市场,刺激俄国的冶金业、采煤业与机械加工业。

    最初,沙皇希望从德国获得援助。

    虽然当时德俄是准盟友,但是俾斯麦绝对不会帮助沙皇修建这条铁路。要知道,这条铁路最大的价值在军事上,而不是经济上。有了这条铁路,俄国就能极为方便的把远东地区的军队调往欧洲地区。做为俄国的邻国,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深受其害,俾斯麦自然不会伸出援手。

    与帝国一样,英国也不希望俄国发展壮大。

    结果,沙皇只能向法国求援。

    最终,这条铁路成为法俄结盟的基础。

    年初,法国决定向俄国提供五亿法郎贷款,原则上就是用于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只是五亿法郎远远不够,俄国随后肯定会向法国申请更多的贷款。只是到底有多少贷款用于修建铁路,就是个未知数了。

    法俄联盟,迫使俾斯麦寻求新的盟国。

    英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自然靠不上。

    在欧洲大陆,除了德法俄,算得上强国的只有两个国家,即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此外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土耳其也勉强算得上强国。因为奥斯曼帝国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涉及利益太多,极易与英国发生冲突,所以俾斯麦把重点放在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比如俾斯麦去年就亲手促成英奥意缔结协议,约定在地中海、黑海、爱琴海与亚得里亚海沿岸与北非沿岸地区维持现状。

    虽然德奥意同盟还没形成,但是已见雏形。

    不管是十五年前,由德奥俄形成的“三皇同盟”,还是俄土战争之后联英牵俄,俾斯麦的所有政策都只有一个核心:竭尽全力防止在欧洲大陆上出现能对帝国构成威胁的军事强国或者是国家同盟。

    必须承认,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埋下了祸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