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11章 中心思想不变 (第2/3页)
青苗法本是改善百姓生活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法令,却因执行层面的腐败和乱作为,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青苗法的初衷,不仅没帮百姓减轻负担,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偏偏造成这种局面的地方官吏又是新党得力干将,重责又担心打击其他人的积极性,只能不痛不痒地处置。
封稷感到机会来了,扑通跪下,声泪俱下道:“臣恳请官家下旨取缔青苗法,恢复祖制,用常平仓法造福黎民百姓,避免青苗法害民之弊端。”
赵煦仍保持平静,静静聆听倾诉。
官家心思松动了?
旧党官员当机立断,火力全开。
“常平仓法亦能造福百姓,青苗法与民争利,落得千古骂名,此乃舍文轩而取敝舆,实为不智。”
“王介甫时,青苗法就落下民怨载道,如今又要让百姓承受其恶······官家,大宋江山社稷禁不起这般折腾了······”
“······”
呵呵!
赵煦早料到旧党有此举措。
说实话,常平仓法百分之百是仁政,它是朝廷特设的一杆天平。
丰收时,朝廷出钱稳定市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灾年时,朝廷以低价卖粮,不让百姓饿肚子。
这一举措从哪一点上说,都没半点的害处,但政策的良好初衷被底下的官员给败坏了。
私吞点仓中粮,还算有良知的官员。
更有甚者,官商勾结,把仓中粮拿出来,在灾年时以屯积、提价等手段卖出,发国难财。
对农民来说,口粮都成了问题,种子自然不会剩下。
春种时怎么办?
只有向富户借高利贷一条路。
高利贷历来就与黑社会挂钩,后世文明社会都存在这种问题,在落后的大宋,掉进火坑的百姓不是卖儿卖女,就是倾家荡产。
久而久之,土地兼并就形成了。
富户越来越富,穷人一无所有,或沦为佃户,或变成奴隶。
而那些富户财主们,通常都在衙门有关系,要么族内有人科举做官,要么把田产挂名到庙宇上,不交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