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 孝顺儿子要进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六章 孝顺儿子要进步 (第2/3页)

秦代就已经出现。

    历朝历代都有捐纳为官的制度,不过都不摆上台面,属于潜规则。这个规则给了很多人进入官场的机会,甚至有些才子也是通过这个渠道当的官,比如汉代有名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

    只不过在大清朝,卖官鬻爵被公开化,正式化,再也不藏着掖着,不好意思了。

    最早开始公开买卖官爵的是乾隆他爷爷康熙,原因是“三藩之乱”及漠北蒙古入侵导致清廷国库极度空虚,不得不靠买卖官爵来筹措军饷。

    到了儿子雍正那会,因为各项改革使国库充实了不少,所以雍正朝倒没怎么卖官卖爵。

    比起老子,雍正这儿子还是要脸的,也是能办事的。

    然而孙子乾隆上台后,却跟他爷爷一样又不要脸了,不仅把被他爹搁起来的卖官制重新拿出来,还发扬光大了!

    原因是乾隆登基以来用兵次数太多,导致他爹留下的家当基本都耗光,为了维持战事所需的钱粮,他也只能继续他爷爷的法子。

    另外别看如今乾隆三十八年好像是升平时节,民间其实仍存在大量反清组织,如白莲、天地、天理、八卦、清水等。这些反清组织以“劫富济贫”、“反清复明”为口号,在民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终清一代,几乎年年都有反清起义。

    虽然规模小的占多数,却表明汉人中始终有一小撮人在坚持自己的民族传承,不愿做异族侵略者的奴隶。

    这一小部分人,后来被清末的民族英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定义为“皇汉”——为了汉民族复兴而奋斗并愿意牺牲的战士。

    历朝历代想要老百姓不造反,最实在的一条就是别给老百姓再加赋。百姓只要饿不死,即便有些人仍会秘密参加各种地下组织,但大多数人还是安于现状的。

    毕竟,愿意为民族奋斗不怕牺牲的总是极少数人。

    但也正是这些极少数人的存在,才使得汉民族源源不息,一次次亡国灭种,一次次涅槃重生,使华夏文明的火炬永远照亮东方。

    乾隆还是很聪明的,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

    尽管登基三十八年以来几乎是年年用兵,并且用兵规模还很大,然而乾隆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是不给百姓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