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新式炉子,创新难的原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新式炉子,创新难的原因 (第3/3页)

后说道:“不是你愚钝,而是,我们大明的人,缺乏新意,缺乏寻找新意的动力。”

    若朱允炆只是一个大明天下土生土长的子民,一个打铁匠,那他将一日复一日地挥动锤子,打造器物。

    绝对不会问出煤炭为什么是块状,而不是饼状的问题,也不会想出,铁皮原来是可以碾出来的,而不是敲出来的。

    时代的局限性与生活的重复性,让他们没有心思去寻找新的突破可能,甚至在意识里就认定了,祖传的手艺是最好的。

    说来可怜,几千年的历史,发明无数,但深究到底,真正是为了发明而发明的科学家,太少太少。

    除了伟大群众的智慧结晶与沉淀外,一些发明,只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意外”。

    如火药,是炼金术师的意外。

    从原因上来说,绝对不是中国人缺乏智慧的问题,而是封建时代,根本就不具备创新的大环境,也缺乏新鲜事物的市场。

    就拿一个酒精来论,明明是酒的提纯物,就这样还被人误以为可能是毒药,不敢尝试,若不是军营士兵经常受伤,想要验证酒精的作用,估计二王只能往自己身上割一刀子了。

    再比如,兵仗局下的火药局,几次研究火铳改进,虽没有取得巨大突破,但相对于洪武初期的火铳而言,其射程与威力是提升了一些的。

    可兵仗局给予的奖励是什么?

    哦,没有奖励。

    至于他们改进了,那不是他们应该做的吗?

    没有激励机制,没有鼓励,也没有好处,谁费心费力搞研究去?

    不怪马恩慧。

    故步自封是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王朝的常态,他们习惯于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虽然偶尔会站在高处眺望下远方。

    但他们的脚,不会离开。

    朱允炆想要改变这一切,想要赋予人们想象与创新,可以现在的教育来看,难,太难了。

    只有四书五经,没有数理化啊。

    朱允炆苦涩地摇了摇头,看向那烧开的壶水,水蒸气顶开了壶盖,壶嘴里发出了呜呜的声响,如汽笛的催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