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1章 向北(求支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1章 向北(求支持) (第2/3页)

也许是因为年青,所以罗伦素来没有多少顾忌,他心里想什么口中就会说什么。

    听他这么说,张煌言反倒是笑问道。

    “你这小子,你说话可要负责任,凭什么我办的纱厂只有模样,没有精神?”

    尚书的问题,让罗伦也笑嘻嘻地答道。

    “江北的局厂我都去看过,江西的局厂我见得更多,两相比较的话,我有这个感觉:南昌的数家局厂与江北的局厂也就是模样是相近,但实际上两者却相距很大。”

    吕留良连忙于一旁说道。

    “模样相近也是个基础,至于其它的,可以慢慢培养,过些年后也就会差不多了。”

    “你说得不对。”

    因为对工厂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罗伦较起真来了。

    “模样相似是没有用的,关键在生产。江西的这些局厂,照现在这样的办下去,肯定比不过江北的工厂,待到天下承平,江北的工厂扩大时,江西的工厂,早晚会为其所吞并的。”.

    张煌言开始有点不高兴了,毕竟这一切都是他的心血。他问道罗纶。

    “莫非你听到什么啦?”

    “下官正要跟您说这些,司马。”

    罗纶正色回答道。

    “观江北所办局厂,姑且不说其它,就是现在厂中督办官员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这些人中又有几人懂得办厂,几人懂得经营?他们上不能回报官府股本、利润,下不能令厂工收入增加,如此尸位素餐,这工厂又焉能长久?”

    和其他人不同,罗伦曾经参观过江北的工厂。也了解南昌的工厂。他自然知道两者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慢慢说短,而是越来越大。

    话是不错,但在如此好气氛下说这等败兴的话,这个罗纶也真是太不懂事了。也太不会说话了。吕留良见张煌言的脸色越绷越紧,心里暗暗想着:必须把话题转开。看着船外出现一大片田野,田中尽是成熟的水稻时,他赶紧对张煌言说。

    “尚书,你看这里,当初初来江西时,放眼望去还尽是一片荒凉,再看现在,却尽是水田,这江西百姓如此勤奋,不过数年,便将此地变为桑田,实是令我等汗颜。”

    张煌言望了望船外,点头说道。

    “不错,何止江西如此,我汉人之勤历,世所罕见,就是这江西之地,曾几何时亦尽是一片蛮荒,正是我汉人先祖于此筚路蓝缕,方才有今日之富庶。”

    张煌言的这句话撩起了罗纶的极大兴趣,他也禁不住赞同道。

    “何止江西,江南亦是如此,三国时,江南尚是荒蛮之地,而至宋朝,江南富庶已经盖以天下了。”

    张煌言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不仅仅只是江南,当年周灭商后,当时周朝天下不过只在今日河南一带,随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天下分封于诸侯,就像这江南,当年为楚国之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背诵着《史记.楚世家》中的这句形容楚国开掘基业的艰辛的文字,张煌言又感叹道。

    “若非是如此一代代先人启以山林,又焉能有了我汉家今之景!”

    吕留良亦于一这点头说道。

    “确实如此,听闻今日淮王做阵辽东,就是意于辽东启以山林,令辽东似江南一般,永为我中国之地,为我北地鱼米之乡。”

    吕留良的听闻,是他于报纸上看到过许多描述东北富庶的文章,甚至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去形容辽东以及东北,那里到底如何富庶,他并不知道,但至少从那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那里并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片苦寒之地。非但不是什么苦寒之地,甚至那里更是土地肥沃的塞上江南,当然,即便是土地载过肥唔,总也需要人去耕种。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东北到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