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零五章 孤军奋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百零五章 孤军奋战 (第2/3页)

,逐渐往前推进,一步步把大明军队的活动范围压缩。

    马仪亲自到唐寅帐篷内拜见。

    唐寅在烛火中对着挂起来的地图,指了指道:“如果派出一路人,直插往威宁海的方向,大概要走几天能回去?”

    “快的话,也要十五天。”马仪道,“人能受得了,马也受不了,两千里以上的路,中途还要过山峦河流,怕是不容易。如果是传信回去的话,或可以通过一些两不沾的部族,往南边往河套地方走,或更有机会。”

    唐寅道:“那若是大明的军队现在开始驰援的话,多久能到我们脚下?”

    这问题把马仪给问住了。

    唐寅回头看着马仪道:“平虏侯,你觉得,蔡国公是否能做到算无遗策?”

    听唐寅提到张周,马仪提起精神道:“以末将所见,从未见过有比蔡国公更懂得战法和军机之人,若是一切都在蔡国公预料之中,料想如今援军已在路上了。”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唐寅道,“当初在离开京师之前,蔡国公跟我说,到了三边之后,只要有机会出兵,就让我一定要带出来,也不要着急回去,无论我在哪里,他都能带兵驰援过来。”

    马仪惊讶道:“您是说,蔡国公一早就算到了今日的情形?”

    “也许是吧。”唐寅叹道,“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他的用意,我只知道,过去几年,但凡是我带兵出去,一定会遇到前所未见的困局,只要我坚守困局,做到不乱本心,就一定能转危为安,甚至能建功立业。而蔡国公用我在西北一战,或就是看中这一点……他在等我身陷险地,再利用我的经验,等待机会的到来。”

    马仪想了想,心说,难怪这位唐大人如此淡定,身陷险地却还能淡定自若安排一切。

    既因为他过去经常遭遇这种事,还以为他对那位蔡国公无比信任,认为大明是不会放弃这样一路兵马,且很可能是设计好这一切。

    唐寅道:“在鞑靼人决定与我们交战之前,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安排。但现在,我好像是明白了。”

    马仪惊喜问道:“您是说,鞑靼人以为我们这不到万数的兵马,是他们可以吃得掉的,所以才会不计一切与我们交战,甚至不惜以损兵折将为代价?他们认为,只要取胜了这一场,以后跟大明就有机会一战?但其实这早就在蔡国公的预料之中,只要派兵来援,就能与鞑靼主力交战,再无避战一说?”

    唐寅问道:“你觉得这种设想,有问题吗?”

    “没问题。”马仪道,“想要在我们有优势时,与鞑靼人决战,非兵行险招不可。”

    唐寅摇头道:“但我觉得有问题。就算援兵来了,鞑靼人有何道理要与援军决战呢?靠我们南北夹击里应外合?到时,还不是一场拉锯战?”

    马仪一时无语。

    唐寅道:“想当初,新建伯带兵进草原,靠他的本事,有机会追击到鞑靼人的主力,当时也是靠追击和截击等战事,斩获颇丰,但最后不也是……见好就收?”

    马仪问道:“您是说,这一战并无平定草原的可能,也只是能让鞑靼人有所折损?其实卑职认为……事在人为。卑职并不知晓蔡国公的计划。”

    唐寅叹道:“我们的处境愈发艰难了,早知道的话,应该多带粮草和辎重,不必要非要走得这么快。现在我们杀敌是不少,也俘虏了不少人,现在这些俘虏也留不得了。”

    “您是说……”

    “粮草不够,我们现在要孤注一掷,鞑靼俘虏一概杀了,把鞑靼人给激怒,让他们顺着河流来与我们交战!从现在开始,我们一个俘虏都不留!”

    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了,还要留给俘虏?

    把俘虏放了,显然也不符合唐寅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破釜沉舟与鞑靼人死命一战。

    ……

    ……

    正月二十二,张周进入草原已有近十天。

    此时兵马的行进速度,仍旧能维持在一天一百里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