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一六章 大明的族裔问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一六章 大明的族裔问题 (第2/3页)

远人默认是不服的,是默认不想来的。

    “与此同时,神洲朝廷默认是希望远人能来的,并且来了还要让他们安顿下来。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这个远人到底可以远到什么程度?

    “可以……需要包括欧洲人吗?

    “如果远人默认想来,非常的愿意来的时候,甚至是蜂拥而至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欧洲甚至非洲的冒险者,无业游民,海盗们,纷纷往大明本土跑。

    “关键是,他们愿意学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名,愿意接受朝廷管辖,那朝廷应该怎么应对?要直接接纳他们吗?

    “欧洲和非洲可是有好几亿人啊,而且形象上与我们大明人相差甚远……”

    在朱简烜看来,大明的状态很快就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全世界的沟通便捷性也会达到一个临界点。

    现在和以前,就算是一个普通人非常的向往远方的某个国家,也很难真的前往这个国家。

    但是蒸汽帆船大规模应用,苏伊士运河修筑完成之后,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大明去欧洲只需要一个多月,航线会越来越安全,关键是行程的时间和位置节点越来越可控了,基本不用担心走丢了。

    那么欧洲的精明分子甚至普通人,会不会开始大规模往大明本土跑?

    欧洲人从罗马时代就有公民权概念,说白了就是哪些人可以视为自己人,哪些人不能视为自己人。

    神洲帝国虽然也有华夷之辩,但是操作上与欧洲人相差甚远。

    华夷之辩基本上只出现在“华夏”自己的朝廷衰弱,而异族朝廷强大甚至入主中原的时候。

    辩的目的是给自己的衰弱找借口,是给异族朝廷入主中原找理由。

    华夏朝廷强大的时候不会讨论这种问题。

    说白了,这个辩的目的,根本不是真的为了辩别谁是自己人,自然也就没有罗马公民权区分谁是自己人的功能。

    刚刚征服非洲东部和北部,刚刚完成北伐灭清的壮举,大明朝廷现在空前自豪。

    现在朝廷和民间根本不会出现华夷之辩的讨论。

    而神洲帝国朝廷又喜欢“来远人”。

    以往汉人虽然有赶苗拓业,但是主要原因是苗不想接受朝廷管辖。

    只要苗愿意接受管理,朝廷不但不会赶,而会吸纳。

    朝廷非常乐于改土归流、编户齐民。

    特别是大明朝廷,比以往的历朝历代朝廷做这些事情的动力更足。

    汉代收纳内迁的南匈奴,实际上还是区别对待的,仍然将南匈奴视为夷人,仍然不允许他们直接变成汉人。

    但是明初立国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收复失地的性质,收复失地后就要恢复汉名、汉语、汉服。

    在这个过程中,还强制要求留在中原的外族用汉名、说汉语、穿汉服,将他们强制同化。

    朱元璋要求外族结婚之前,先询问周围汉人愿不愿意结亲,周围的汉人都拒绝之后,才能本族内部婚配。

    这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备可行的吸纳异族的流程。

    以往大明在北方草原,在东北雪原等地区,是朝廷能力有限,做不到编户齐民。

    少量从蒙古、东北跑到内陆的所谓夷人们,只要愿意加入大明朝廷体系,很快就会被当地同化吸收掉。

    无论是朱元璋的军队,还是朱棣的军队里,都有大量事实上的蒙古人。

    土木堡之变还有大量蒙古将领战死,这些蒙古人在当时已经与汉人完全没有区别了。

    他们根本不觉得对面的也先跟他们是同类。

    但是,无论是蒙古人,还是东部雪原的女真人,还是西南的苗人,西部的藏人,数量相比大明人都太少了。

    而且彼此形象差距很小,想融入那是真的可以完全融入,可以直接消失不见。

    但是欧洲人……可是会有好几亿的……

    也许未来十年,二十年内,最多不超过五十年,只要大明自己不崩溃,就会出现欧洲人往大明偷渡的情况。

    欧洲本来就在流行大明文化热,大明帝国现在又确实强大起来了。

    如果大明还真的乐意接纳外族,就像美国完全敞开了收移民的话,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来?

    朱简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段玉裁听完朱简烜的话,下意识的说了句:

    “殿下的意思是……我们大明……不能接纳这些欧洲人?”

    朱简烜轻轻颔首。

    姚鼐的反应很快:

    “臣以为确实不能轻易接纳这些人。

    “他们是真正的彻底的夷人,跟大明周围的蒙古人、女真人、朝鲜人、日本人都完全不同。

    “大明人若是跟他们婚配,生下的子女都会留下夷人的痕迹。

    “关键是绝大部分都会有胡臭……

    “难道段先生愿意与满身狐臭的人同朝为官吗?”

    段玉裁有点反应不过来:

    “但是这违背圣贤之道啊,我们周边的夷人也有很多有胡臭的,带兵打仗的将领也会经常一身臭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