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 北方核心区建设规划 (第2/3页)
是最方便的。
用水大户可以放在辽东半岛的山麓,这里的降水量与淮河流域接近,但是蒸发量更少,水资源更丰富。
同时还可以把黄河的河道人工改回来。
让黄河走北宋年代本来就应该走的正常河道,从天津地区注入渤海。
天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北部的绝大部分河流,基本都在这片沼泽地入海,以至于被称为九河下梢。
反过来看,这个地势最为低矮的地方,本来就应该是诸多河流入海的地方。
这里经常性的洪水泛滥本来就是正常现象,这里本来就不适合大搞工业和城市建设。
这也是应该考虑和借鉴的历史经验。
等到天津依赖顺天府指定海港的优势,形成大范围工业区和居民区的时候,再想调整就晚了。
与此同时,现在也已经到了应该大规模整治黄河的时候了。
统治中原大地的朝廷必须治理黄河,否则中原地区没办法稳定,这是自大禹治水以来的宿命。
黄河上一次自然改道是1048年,从地势较高的山东地区的东汉故道,向北偏移到了地势更低的河北,在天津地区入海。
但当时的天津地区是北宋与辽国的分界线,若黄河的河道继续向北滚动,就会进入辽国境内。
那样辽国就能够在本国境内过黄河,顺着华北平原南下进攻宋朝。
宋朝就会失去黄河这条天然防线。
所以北宋朝廷就想把黄河强行改回地势更高的山东。
结果就是劳民伤财几十年也没有搞成功,还把富裕的河北搞的一片糜烂。
到了南宋初年,南宋守军为了抵御金军,在1128年主动掘开了黄河大堤,人为导致黄河再次改道。
这是黄河有史以来第一次流入南方,开始了持续七百年的夺淮入海时代。
在夺淮入海阶段的前三百多年里,黄河只是确定会从淮河的入海口入海,但是黄河注入淮河的地方却经常变化。
直到万历年间才被潘季驯强行固定下来。
原本非常的安静温和的淮河,被黄河注入搞得下游大面积糜烂,从未有过大规模水灾的地方,开始隔三差五的发大水。
唐宋时代富庶的江淮地区变成了朝不保夕的黄泛区。
元明清三代朝廷,在保淮和保漕之间都无可奈何的选择保漕,不得不持续放任淮河下游断断续续的泛滥。
黄河本来就不适合继续留在淮河的河道里。
就算是朱简烜对黄河放任不管,黄河携带的泥沙继续积累几十年后,黄河也会自己强行决口向北的。
原有历史上这次改道发生在1855年。
而且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黄河就已经开始隔三差五的小规模决口了。
写海国图志的魏源曾经提前十三年发出警告,认为黄河在南方已经快要撑不住了,放任不管的话肯定会大规模爆发。
当时的清廷忽视了魏源的意见,黄河在1855年发生了大规模决口。
不受控的黄河改道,实际上是放任河水在大平原上随便流淌,直到河水自己找到合适的河道,慢慢的归拢进这个新河道里。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这个过程会持续很多年,形成大范围的持续性泛滥区。
现在提前几十年开始规划新河道,提前给黄河准备好更合适的入海河道,然后人工诱导黄河提前切换过去。
应该有机会避免自然改道的水灾泛滥。
其实,当初如果没有两宋的瞎操作,黄河应该能在河北地区持续流淌数百年。
黄河泥沙在天津堆积几百年,天津地区早不该那么的低洼了。
黄河下游主河道相对稳定的时候,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区域也会经常性的小范围改道。
河道会在一个扇形范围来回摆动,把三角洲的地势不断垫高和加大。
现在对天津和黄河的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