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严嵩的仕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章 严嵩的仕途 (第2/3页)

试以后严嵩又参加了会试,也就是春闱科考,中二甲进士,名列第三十八名。

    弘治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严嵩以进士身份参加了殿试,皇上亲试于奉天殿,十八日,张挂黄榜: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顾鼎臣,榜眼董配,探花谢丕;

    二甲九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崔铣、严嵩、湛若水分别为一、二、三名”

    二甲第二名,也就是全国第五。

    严嵩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赐进士出身之后,接着又被考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储才馆阁”。

    正德二年,庶吉士结业,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至此他终于跃过了龙门,步入了官宦行列,续上了祖宗遗泽,完成了父亲遗愿。

    明代时期,翰林院不仅是通往权力核心内阁的重要桥梁,更是精英荟萃之地,据统计,超过九成的宰辅之职由翰林出身者担任,形成了“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

    那时严嵩便是这众多翰林才俊中的一员,才情出众,早年便崭露头角,深得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赏识,被寄予厚望,仿佛一幅直通仕途巅峰的蓝图已在其脚下铺展——从举人、进士、庶吉士,到翰林学士,乃至内阁大学士,最终问鼎内阁首辅之位。

    然而,严嵩并未沿着这条预设的仕途坦途直行,反而在仕途初启之际选择了急流勇退,因祖父与母亲的相继离世,他遵循孝道,归乡守制,却意外地在乡间度过了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活,于钤山脚下建造“钤山堂”,过上了“面山而居,寄情山水,耽于书卷”的隐逸日子。

    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前景无限的翰林院而久居山乡?

    一个是严嵩早年多病,身子骨弱,另一个原因是正德年间是明代宦官之患最酷烈的时期之一。

    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浊乱朝政,“顾命诸臣,斥逐无遗”,“谏官台臣,诛锄略尽”,“北门之狱骤兴,缙绅之祸尤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