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靖难之役是如何产生的【求追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章 靖难之役是如何产生的【求追读】 (第2/3页)

父皇,吕氏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柔弱不能自理,掌管东宫内务有所疏漏在所难免,还望父皇不要怪罪于她。”

    刘宽看出朱标想法,便道:“我方才所言,都是后世猜测。另外,朱雄英也还没早夭,是有机会改变此事的。因此我相信,以陛下之英明,必不会因我所言罪责于人。”

    朱标闻言,感激地看了刘宽一眼。

    朱元璋则是看了看朱标,才道:“咱确实不会因一番揣测之语就处置吕氏,不过,雄英肯定不能再让她照顾了。”

    “回头让人将雄英送到后宫,咱让妹子带着。另外,标儿你也该再选两个知冷暖、会照顾人的侧妃。”

    朱元璋虽未处置吕氏,但显然对吕氏没好感了。

    朱标苦笑。

    他知道,这大概是他能为吕氏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你说咱之后允炆登基为帝,又曾说几十年后咱大明迁都燕京,莫非皇位转移便发生于允炆在位时?”朱元璋再次发问了。

    刘宽微微惊讶,没想到朱元璋如此敏锐,现在就推测出了事情的大概。

    他叹了口气,道:“陛下在洪武二十五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用生命最后的六年对其言传身教,此外为了帮他排除隐患,更是杀戮了蓝玉等不少勋臣武将。”

    “可惜,朱允炆自幼受儒生影响,待其为皇太孙时,这种影响已经深入骨髓,难以更改。”

    “他登基后,立即更改陛下诸多政策,一则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剪冗官;二则于典章制度上进行复古,主要是更改各种官府、官职及建筑的名称。”

    “关于第一点,我们后世人认为算是正确的决策,因为陛下之刑法,在后世看来确实太过严苛。”

    “至于第二点,我们后世则认为建文帝纯粹是受身边儒生影响乱搞,除了扰乱国政,并无实际益处。”

    说到这里,刘宽停下来,观察朱元璋、朱标神色。

    朱标神色复杂,看不出具体在想什么。

    朱元璋只是微皱着眉头,并无太多情绪外露。

    大约是以为刘宽说完,朱标忍不住感慨道:“允炆初登大宝,虽稚嫩了些,但知道宽刑省狱,轻徭薄赋,做得倒也不错。”

    听这话,朱元璋哼了声,道:“那你是否想过,是咱最后几年,故意在帮他清除隐患的同时,好留下这些事让他施恩?又是否想过,这第一件事是咱临终前交代于他的?”

    朱标微微愕然。

    刘宽则笑道,“陛下睿智,事实上,我们后世人确实有此类看法。因为相较于陛下之前多年的为政,最后几年掀起的刑狱着实太多,民生也不如之前好。”

    “另外,建文帝登基后做得最主要、最大的一件事,其实是削藩。”

    削藩?

    这一下朱元璋、朱标眉头都皱得更深了。

    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将皇子封于地方病手握一定兵权的坏处,毕竟有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等史事为鉴。

    也曾有臣子向他进谏,提醒此事。

    朱元璋依旧坚持封藩,自是有他的考量。

    一则,私心认为他好不容易打下这偌大江山,自然该让自家孩子都跟着沾些好处。

    二则,相较于外姓武将,他自是更信任儿子们一些。

    三则,他担心将来大明朝廷奸臣、权臣为患,朱家江山不保。

    届时握有兵权的藩王在外,即可帮助皇帝,也可重夺朱家江山。

    当然,为了避免大明也出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他做了一些预防措施。

    如,不许诸亲王私自往来,藩王进京必须一个一个的来,等等。

    ‘唉,从这刘宽所言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