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计上心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三章 计上心头 (第3/3页)

喜事精神爽的他,没有了顾虑,一路上和我谈笑风生起来。

    一路上,我一边敷衍着张昭,一边思考着我刚才说过的话,以前的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呢?

    襄阳多隐士,东吴多名士,这一个资源不利用起来,实是可惜了,坐馆收徒,也许这倒是个好办法,那些所谓的隐士不看重高官利益,但是人都是希望自己名垂千古的,倘若史书上有自己的一笔,那实是再好不过了。

    只不过用什么办法吸引这些所谓的隐士来到自己的地盘坐馆收徒呢,要知道,三国时期的交通是很不方便的,这些隐士才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书馆,放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这些隐士来说,这样做实是得不偿失。

    东汉选举人才的办法基本上就是乡举里选,制设计上,是一个让乡里间有德者出头的制。

    乡举里选,魏朝陈群建立品官人法后,逐渐变型为世家大族体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但有些遗留残余,譬如,世家大族的成员通常不出来作官,叫做"养望",等到皇上来请才去。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乡举里选制的没落,标志着封建时期的选才制走向成熟。

    乡举里选制之后是啥制来着?科举制,对了,就是它了,这个封建时期具代表性的选才制,我怎么会想不起来呢!

    想象一下,当像水镜先生这样的隐士教出来的徒子徒孙,因为这个科举制,金榜题名,高状元,那么这样的名人效益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东汉时期的科举制,我真是太聪明了,若是这个科举制可以成行,那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往而不利的,不仅可以设置举,而且还可以设置武举,以前不是还有武状元这个说法么?

    想我所建立的蜀国,到了三国末期,人才凋零,那个军师一生的死敌司马懿,嘲笑说;“蜀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科举制如果能够成形,必定会成为一个历史的里程碑, 那些隐士名士,不正是希望自己能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载入史册么?

    张昭并不知道,现的我,心正策划着一个切实可行的制,这个制,对于现的三国时期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革命,若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那么封建时期的历史进程,将有可能会缩短几年,甚至几千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