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算计 (第2/3页)
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均为),连考三场。通过童试取得合格证明后,便获得入学的资格,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现在的官办学堂还有幼学,即童子学堂,基本学制五年),基本学制六年。当然,你也可以到私人性质的私学或学院,只要每年通过科考、岁考、补考合格,到时候直接参加乡试即可。
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三年一次,八月份举行,故又称“秋闱”,按经义(基本知识)、策问(时事及实践)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中试者根据成绩可到国子监继续深造,或一鼓作气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于三月份举行,故又称为“春闱”,同为三场共计九天。殿试则为一天,就考几道策问。
无论是童试还是乡试、会试,一律采用糊名制密封试卷,童试每天自行回家,乡试、会试设有专门的考场,一人一间小屋子,每场出考场梳洗整理,次日早再进入考场,共计要在小屋子内待上九天六夜,饭食统一供应。此外,乡试和会试由专职书吏用统一的字体红笔誊抄试卷,使阅卷官员无法辨认考卷姓名、笔迹、记号等,确保阅卷公平。
提到童试,房遗爱兴趣盎然地问:“玉恒,若是我去参加科举,你说有几分把握考中进士?”
自从房遗爱和李治被塞进来,除特殊情况,每日的功课都没有间断过,故此,崔瑾对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储备量还是很清楚的。顾霖等人参加科考前,崔瑾也曾出题给房遗爱和李治,完整按照科举的试卷。崔瑾如实回答:“若是没有意外,可以一路通关,会试时再经过两三月的强化训练,能进入二甲,但不能保证名次。策问没问题,主要还是基础知识方面和诗赋相对弱一些。”
房遗爱一听,大为振奋。能进入二甲就很不错了啊,你想想啊,全国有多少人参加科考,能够顺顺利利进入会试便不容易了。当然,他还可以因为门荫进入国子监学习,绕过童试、乡试,在国子监转一圈儿,经过考核(相当于毕业考试),直接参加会试。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设国子学,学额三百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二十四人。贞观元年(627年),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分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此后,因为一只附着了后世灵魂的蝴蝶的翅膀轻轻扇了扇,再次变革,国子监之下仅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国子生分为两部分,一是五品以上官宦子弟经考核后可进入,限额三百人;二是乡试各地州、府成绩卓越者,限额五百人。太学生主要是面对功勋贵族、四品以上官宦子弟,也就是后世的“贵族学校”,限额五百人,收费高,待遇好,学制三年,半年考试一次,补考不合格者责令退学。四门学限额一千五百人,五品以下子弟或庶人经考核后可进入,或者明经、杂科乡试中试者可进入。合计,不过二千八百人,连后世一个稍微好一点儿的中学都比不上。
李治倒是也引起了兴趣,追问道:“表兄,上次我见你给顾霖他们出的考题,后来会试中都出现过呢,你怎么猜到的?”
崔瑾摸摸鼻子,怎么说呢,从后世应试考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