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7第十七章益州杜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7第十七章益州杜明 (第2/3页)



    那士子细细品味着口中之茶香,听崔瑾如此一说,叹道:“小郎君果真非俗人,虽年幼,却道出人生之真谛。某不如也!”

    崔瑾摆摆手,道:“兄台或许听闻,小弟这些年不能言行,只能整日胡思乱想。哎,幸亏上天垂怜,近日终于能言能动。只惜少于在外,见识却少,今见兄台气度不凡,有剑南口音,便有心请教,借兄台之口了解天下之势。还请兄台不吝赐教!”便拱拱手,诚恳地望着他。

    那士子哪里还敢小瞧于他,忙道:“岂敢岂敢,某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原来这士子是剑南道益州人士,姓杜名明,字恪己,虚岁二十有三(比崔芮还小一岁,看上去却年长些),算得上年少有为。

    唐代的常科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六种,而最被士人看重的是明经与进士二科。明经就是通晓儒家经典,能熟读背诵经书,考试中的帖经、墨义基本属于死记硬背,每年录取名额约在数百名,因此考取明经者大都很年轻,如元稹十五岁就明经及第了。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才能,在唐代大约百人取其一,平均每年取中二三十名,其难度比明经大得多,但仕途前景则比明经要好。因此唐代人更热衷于进士科,相对看不起明经科,于是就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谚语。唐代老年考取进士者的确很多,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仍然抑制不住其“春风得意”之情。

    “原来是益州恪己兄,不过弱冠便已备考进士科,着实让小弟佩服!小弟崔瑾,尚未有字,恪己兄唤我‘十三郎’便是。”崔瑾拱手道。其实,这杜明与崔芮岁数相当,崔瑾却称之为“兄”,杜明虽感怪异,但见识过其谈吐,便也不在意。

    杜明笑道:“某虽是益州人氏,却只是益州杜氏的偏房旁支。”

    二人谦让片刻,崔瑾便问些益州的风情以及其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杜明博学而风趣,崔瑾颇有口才,交谈之下,二人竟然一见如故。不觉便已中午。贵祥在门外请进午食。杜明不解,这补食还早啊。崔瑾便道:“因小弟身子弱,父母怜惜,特许少食而多餐,便养成一日三餐的习惯。粗茶淡饭,还请恪己兄不要推辞。”

    一大早,杜明只食了一个薄饼、一碗稀粥,腹中早已饥寒不堪,本待回寺庙后讨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