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癸字卷 第八百三十七节 渠成,运筹帷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癸字卷 第八百三十七节 渠成,运筹帷幄 (第2/3页)

紫英关系密切,二来湖广士人也是较为团结且主动向自己输诚的士人群体,同时柴恪也较为识大体顾大局。

      比起北地士人的对立分裂和江南士人的一盘散沙,湖广士人反而更为齐心聚力。

      群辅,也就是其他阁臣,选择了徐光启、练国事。

      实际上相当于增补了一名,也就是练国事入阁。

      四个阁臣其实是不适合的,按照冯紫英的预定也应该是五人,但考虑到未来枢密院的设立,将会由武人担任枢密院的枢密使,而枢密使则要入内阁担任阁臣,同样也要受首辅制约,所以预留了一个名额。

      这也是冯紫英与崔景荣、柴恪、徐光启、练国事以及自己老爹几番商议下来得出的一个妥协性方案。

      既要稳定武人的情绪,给他们一个说法保证,这也算是自己的基本盘,又要平衡文臣们那边的态度,怎样制约武人,那么就两边都需要做出让步。

      安排一名武人入内阁,对武人来说已然是一个天大的恩赐了,这在之前已经是想都没想过的好事了。

      当然有一点武人们可能有所忽略,那就是武人担任枢密使,入内阁成为群辅,却仍然要服从内阁的统一调度,这相当于因为武人安上了一个笼头。

      但不管怎么说,在武人们看来,这已经是一个他们争取来的巨大进展了,可喜可贺。

      至于说谁来大人枢密使,这冯紫英还在考虑当中。

      尤世功和曹文诏,以及毛文龙和刘东旸都在候选人之列。

      相较之下,毛文龙和刘东旸竞争力弱了一点,毛文龙刚当上辽东总兵不久,哪怕是在军中的威信都还不足,而刘东旸虽然能打仗,但是他的宁夏反叛经历让文臣们极为抵触,所以哪怕冯紫英不太在意这一点,但是也算是一个短板了。

      

      尤世功和曹文诏两个人就真的是势均力敌了。

      一个是冯唐在榆林时一手举荐起来的,一个则是冯唐从大同带出来的,论资历,论战功,论威望,二人都不相上下,正因为如此,才让冯紫英都觉得头疼。

      好在摆在面前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谁当枢密使,那么另外一个人就能成为对蒙古一战的大军统帅。

      这同样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位置,甚至能够名垂青史,比起当枢密使来,可谓不遑多让,要知道只要对蒙古一战功成,这主帅回来,迟早也是要安排一任枢密使位置的,无外乎这大华朝第一任枢密使这个称谓显得有些唯一性罢了,毕竟是首任。

      在这两个位置的选择上,估计尤世功和曹文诏其实都更倾向于选择当征伐蒙古大军的统帅,对武人来说,打仗才是最具诱惑力的,而为官反而没那么有吸引力。

      只不过枢密使这个位置基本上是代表着武人的巅峰,也需要为军队争取利益,这一个位置也不容许文人插手。

      都察院左都御史选择了杨涟,也算是众望所归。

      杨涟性子刚直,就算是韩爌也压不住,而他能与柴恪等人达成一致,主动输诚新朝,在冯紫英看来已经是极为难得了,那么自己肯定也要有所回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