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6章 裁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76章 裁撤 (第3/3页)

第二天,朝会上。易风让宣旨官宣布经于门下省审议通过的几道诏书,分别是关于武官员六十退休。以及官职每任四年,最多连任两年的诏书。而其中又特别规定,两府的宰相和执政也都只能连任两任,又特别规定。宰相都必须得有州刺史省布政使的地方任职经历和朝中六部侍郎或尚书的任职经历,才能晋身担任省主官,入政事堂为相。枢密院的执政也一样,必须有卫府的统兵作战经验,还得在衙诸卫中担任过主职,才有机会晋身枢密院,成为执政。而成为了宰执,最多只能任两任八年,任满就不得再连任。同时,若未任满而到退休年纪,也得立即退休。总之。想要当上宰执,已经不再容易,有了重重的障碍,这会使得今后很能只靠着天的宠幸就进入两府,同时,又严格规定了任期等限制。早早规范避免出现权相的可能。

    宣旨官宣读完诏令后,杨素与苏威一起请辞相位。同时请辞的还是枢密院中的韩僧寿,皇帝一一批准,没有再玩辞才准的谦虚游戏。

    朝会过后,易风在延英殿召集诸位宰执们议事,杨素苏威和韩僧寿位虽然请辞已经批准,不过还有交接工作,他们还有个月的交接期,因此个月后他们依然还是宰执。

    “我有一个计划,准备撤州复郡,撤掉目前的余州,复设郡治,通过并省,最后在全国设立一九十余郡,且在县以下设立乡,由朝廷的地方选派吏员管理乡村,形成省郡县乡四级制。各省级别与朝廷中央的各部相同,而郡比原来的州级别要下降一些,为五,县为七,乡由吏员管理,流外。”在隋初,曾是州郡县级,全国有五多郡,不少郡只领一两个县,郡的管理幅过小,使其显得多余,与州几乎重叠,因此帝后来改革,废除了郡,并省了一些州,形成了如今余州一千二余县的行政区划。可中央朝廷直接管理余州,这明显又相当的困难,最后又因此先后设立过行台省和总管府,这些新设立的机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易风即位之后,立即把总管府废除了,之后在州上设立了省。这一制推行不到两年,但效果不错,可现在皇帝又要废州设郡,大家都有些不明白了,这有什么意义吗?

    易风当然不会吃饱了闲的无聊,皇帝政策上每一个举动,其实都是大有深意的。

    撤州复郡,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原来隋初时郡有五多个,但如今复郡,却是要在天下复设一九十余郡,这可不是简单的复郡,而是差不多减少了一半以上的郡。甚至原来朝廷有余州,现在撤州复郡,使得在省与县之间,由余州,改为近两郡,裁减了分之一。裁掉一多,当然是很大影响。如此一来,二十余省辖近两郡,近两郡辖一千二余县,一个省辖**个郡,而一个郡辖六七个县,这种层层管辖的数目相对合理,既不多,也不会少。

    朝廷一下少了一多个州郡,也减少了大量的开支,减少了大量的官吏,增强了官府的效律。最重要的一点,原来州的级别比较高,在设省前,州是地方最高级别设置,高等的州是。而如今的省级,实际上就是州一级,但当初考虑到省将是一个全新的组织结构,因此没有直接复郡,形成州郡县,而是在州上设省,如此一来,省州这两级都是高级地方官府,余州,就出现了数上千的高级官员。

    大量的高级官员当然不会是好事,现在易风直接废州复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郡的级别本来就给州低。这是一个变相的把大批州级官员降级的行为。而削减分之一的州郡,则也是大规模的官员的行为。易风就是要借着这次州变郡,将大批老旧不合适的官员栽撤下来,就算留下来的,也要降级。州,郡五,直接连降数级。同时把乡这一级正式设为国家的区划,并要安排吏员管理,则是为如今科举涌出来的大量的秀才举人进士们准备位置,让这些新录取的士人从底层做起,有足够的位置。

    废州设郡的同时,易风也给省级官府增加了不少的权力,让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力,特别是易风把地方征收的两税,特别留下了分之一给地方。每年两税分之一,就是一千万贯钱。这一千万最终有余万留归全国一千余县,余万交给全国近二郡,剩下余万上交给全国二十余省,各级官府留下这笔税款后,用于地方上的发展,而不再需要所有的开支都需要中央拔付。

    “废州复郡之后,全国一九十八个郡,各郡的大小官员,都需要及时调整任命,原来的余州官员,年纪到期的全都退休,任期到期的也全都调离。剩下的朝廷要举行官员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全都免职或者降级使用,优秀者留用。总之,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撤州复郡工作,各郡的新官员中,特别要求至少有一成官员是这次科举中录取的举人进士。”(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