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一章北洋把持北京政权群雄逐鹿华夏 (第3/3页)
线。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主要战场在山海关一带。孙、段、张 联合起来,共同行动。这样,战争由江浙一隅的局部事件,发展成为全国反直势力与直系军阀的大决战。
孙中山,北联系奉系张作霖,南联沪浙皖系,内挖直系墙角,在江浙战争开始后十余天,第二次直奉战争于1924年9月15日,爆发。
张作霖把奉军编为六个军,于九月十五日向山海关和热河进发。十七日,吴佩孚由洛阳赶往北京, 十八日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击奉军;胡景翼被任为援军第二路司令;孙岳被任为北京警备副司令。直奉两军在朝阳和山海关等地交战。九月 下旬至十月上旬,山海关一带的战斗十分激烈,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部 奋力作战,吴佩孚也赶往滦州亲自督战。
正当两军在前方相持,北京空虚的时候,直系将领冯玉祥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第二次直奉战争于1924年11月3日结束。
曹锟被囚禁,清王室溥仪被驱除出故宫。
张作霖、冯玉祥、等人皆致电孙中山,邀其北上,共商国是,并提出召开由各实力派参加的和平会议,产生正式政府。
1924年11月15日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等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临时执政,即过渡政府时的国家元首兼内阁总理兼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段祺瑞由此登上了权力之巅。
而段祺瑞在就职宣言中说道:“本执政誓当巩固共和,导扬民智,内谋更新,外崇国信”。这里所说的“外崇国信”,显然就是要承认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就是要维持它们在中国的既得权利和统治特权。这与孙中山在《北上宣言》的精神南辕北辙。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这天,天津城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之中,到处燃放爆竹。天津学生、市民等群众团体搭起牌楼,悬灯结彩,有五万多群众在码头热烈欢迎孙中山先生的到来。当日午后,孙中山前往海河北曹家花园拜访张作霖。
张作霖态度冷淡,没有出门迎接,让孙中山在客厅坐了很久,才慢条斯理地出来,径直落上座。宾主之间,一时间竟无话可说。孙中山首先打破僵局:“我今天到了天津,承派军警前来欢迎,对于这种盛意,非常可感,所以今天特来访晤,表示申谢。这次直奉之战,赖贵军的力量,击败了吴佩孚,推翻了曹、吴的统治,实可为奉军贺喜。张作霖态度傲慢,不以为然地回答:“自家人打自家人,谈不上什么可喜可贺。”随同孙中山前来拜访的李烈钧看不下去了,愤慨地说:“若不铲除吴佩孚,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何在?如此还不可贺,则何者可贺?今天孙总理对雨亭之贺,实有可贺的价值,也惟有你雨亭才能当此一贺。”孙中山说:“确实如此,民国以来,能得到我当面祝贺的,也惟有雨公一人而已。”宾主气氛才融洽起来。遂后,张作霖一反当初邀请孙中山之态度,又下了逐客令,问:“先生预定滞留北京为期几日?”孙中山回答:“一俟时局稳定,即作欧美之游。”
在谈话中,张作霖坦言:“我是粗人,坦白言之,我是捧人的,我今天能捧姓段的,就可以捧姓孙的,惟我只反对共产,如果共产实行,虽流血所不辞。”由此可见,孙中山与张作霖在天津的两次会谈,虽表面上显得还算融洽,但张作霖的反苏**态度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截然相反。这种政治上重大分歧,决定了直系垮台后孙张二人的渐行渐远。12月5日,张作霖回访孙中山。在谈话中,张作霖劝告孙中山,不要反对外国人,因为外国人是不好惹的,而各国公使非常反对联俄联共政策,希望孙中山放弃这个政策。
天津会谈结束后,张作霖回东北。而冯玉祥也不在北京,而去了张家口,把孙中山撂给了段祺瑞。由于天津气候严寒,加以旅途劳顿,孙中山来天津后渐感不支,发冷发热,病情再度恶化。但为了国事,他坚持抱病入京。
段祺瑞为两人见面方便,把孙中山一行安排在与执政府一箭之遥的顾维钧家(仅隔一条马路)。
在段祺瑞未出山之前,段即公开倡言:如执政,将召开由军政学商各界代表参加的善后会议,以解决连年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他的政治设计是,由善后会议产生国民代表会议,由国民代表会议制定新宪法,然后在宪法的框架下组成合法政府
可是,孙中山在接到邀请后所发的《北上宣言》,发出了另一种声音:当务之急,是召开由“现代实业、教育、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商会、工会、农会、共同反对曹吴各军、政党”九方面参加的“国民代表会议”,该会议将取消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结束军阀统治,组织国民政府,今后“民国之命运,由国民之自决”
段祺瑞不结受孙中山的意见,孙中山又提出了补救方案,1月22日,皖籍阁员许世英、姚震拜访汪精卫,委婉地转达了段氏的回复,称:孙先生之主张“来不及遵办,请商承先生别定变通办法”。显然,段氏拒绝了孙中山提出的“补救方案”。
数日后,孙中山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病榻上的孙中山向国民党发布命令:凡擅自参加善后会议的本党代表,将予以开除党籍的处分。
由于孙中山与段祺瑞政见不和,段祺瑞虽“迭次电邀”孙中山出席善后会议。同在京城,相距咫尺,双方却要互发电报交流。互不谋面。
孙中山本来有病,又加北上的愿望落空,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段祺瑞没有参加追悼会。
至此,国民党人与段执政彻底闹翻。5月23日,国民党发表宣言,谓北京政府依附帝国主义,本党已与之绝交,不予承认,要继续遵循孙大元帅遗训,挞伐军阀,以竟革命全功。
这一下,段氏非但没能“善后”,反倒面临着更大的灾难了。
在段祺瑞临时执政期间,发生了几件大事,决定了段祺瑞的命运。
1925年11月下旬,驻守河北的奉系将领郭松龄在冯玉祥策动下率部倒戈,向奉天省会沈阳推进,张作霖几近灭顶。
1925年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被冯玉祥密令部下枪杀(徐树铮曾枪杀陆建章陆建章是冯玉祥姑丈),段祺瑞闻讯晕倒,醒后大哭,悲痛异常。
1926年1月14日北京举行反日国民大会。3月17日,北京各界人士请愿驳覆八国通牒,被段祺瑞卫队刺伤十余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众五千余人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执政府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1926年初,奉系与直系重新联合,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1926年4月段祺瑞图谋联合奉、直,打击冯玉祥国民军,被鹿钟麟察觉事泄。4月9日晚,鹿钟麟派兵包围执政府。1926年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令外交总长胡惟德代理国务。
15日,国民军于形势所迫,退出北京,退出北京后,在南起南口,北起张家口的东南西北的四周构筑工事。此时山西的阎锡山也加入了倒冯大军,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在加上山东的张宗昌聚集了几十万大军,合围冯玉祥的国民军,。5月初,奉直晋军组成的“讨赤”联军开始向南口发动进攻,鏖战三个多月,8月14日冯军被击败。退出察哈尔,跑到绥远去了。
16日段系吴光新部唐之道师自通州入北京,自称警备总司令,拥段祺瑞复职,17日段祺瑞出东交民巷,宣告复执政职,并电询张作霖、吴佩孚对时局意见,不为吴佩孚、张作霖所重视,段祺瑞手中无兵,遂于20日通电下野。
奉系张作霖遂入主北京。
同年11月,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组织安**,自任总司令。1927年4月,奉系当局搜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等中国**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同年6月,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组织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