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四章 谈元射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四章 谈元射清 (第3/3页)

他的眼前,正是一副举案齐眉的架势。

    幽香沁人肺腑,让李肆jīng神为之一振,也分不清这香气是shìnv还是茶。两手接过茶,弯腰客气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张口侃侃而谈,浑没注意那shìnv怔了一下,头微微抬起,如日深潭的眼眸投来一个好奇的眼神。

    “科差、海运和钞法,元前的宋,元后的明,乃至满……本朝,都不曾见。”

    所谓的科差,属于代役钱xìng质,包括丝料和包银。丝料是让民户直接jiāo丝,jiāo上去干什么呢?丝线是丝绸原料,元廷甚至还规定了哪些民户该jiāo什么颜sè的丝料,官府收入国库,再jiāo织造工坊造丝绸,一部分宫廷贵族自用,一部分用来贸易,这是其商业兴盛的一大基础。

    而包银就跟钞法有关,元代不用银钱,只用钞票。银子是钞本,让民户直接上供的银子就用在这。

    说到钞法,李肆不得不赞叹méng古鞑子的想象力和胆量,居然在十三十四世纪全面推行纸币制度,甚至一度还发行了铜钱当作纸币的代币!只是这纸币制度的根基却动摇不定,原本还隐约像是银本位制,就着多少钞本发多少票子,钞票还可以兑换金银。后来终于忍耐不住,一张纸片就能掠夺财富,多美的事,开足马力,印!不再兑换金银,很快变成了信用制,当然也就没了信用。

    很多历史学家都将元朝覆灭的原因归结到这超前的财政制度上,可在李肆看来,这办法对méng古鞑子来说,已经够温柔的了。依他们最初的国策,汉人之地,人杀光、东西抢光,田毁光,以三光政策将天下变成他们的大牧场才对。真要这样,别说97年,就是97个月也难支撑下去。

    至于海运篇,仔细看下去,就跟李肆粗略看过的元末局势扯上了关系。元代虽然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北方从江南调粮的总量里,海运占着主体。海运的兴盛,也导致海盗的兴盛,进而影响到了元廷的统治全局。正因为海运便利,元廷就靠着海运,将江南当作féi羊死死吸血,红巾军起义后,不仅没能依靠上江南的资源,反而又丢了江南。

    方国珍就是个大海盗,截了海运粮道发的家,受元廷招降后,还得了“海道运粮漕运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千户”的职位。而张士诚降元廷后,每年向元廷上供的十来万石粮食,都由方国珍输送。方国珍张士诚再反之后,元廷靠福建陈友定的海运,还勉力支撑了一段时间。海运一断,再无余力周旋,国运就此终结。

    说到这三篇,基本就把元朝的兴衰本因描绘了出来,李肆就着史书,掺杂自己前世的一些粗浅理解,连说带比划,足足侃了一两刻钟。

    “总而言之,这三篇就能看得出,鞑子马上打天下,也在马上治天下,这话可不是凭空来的。他们不把自己当作真正的主人,而只是一伙盗匪。主人缓过气来,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飞马逃掉就好,元顺帝没这心思,他能跑得那么快吗?”

    说到这,李肆恨恨一拍巴掌。

    “可这元史,还煞有其事地把这些鞑子当正统来颂扬,真不知是什么居心!”

    他满口的鞑子,说的是méng古,脑子里转的却是满鞑,话里的愤懑之气简直能把天huā板给掀了。而这股愤懑,正来自他这段时间来积蓄下来的郁结。

    虽然这段时间干了不少事,斗倒了钟上位和杨chūn,顺带也让自己囊中满满,手下开始有了贴心人,xiǎoxiǎo势力开始发芽。可村人懦弱,当惯了顺民,清廷罗慎密,大势难挣。造反成功的可能xìng总感觉越来越渺茫,前路如何,他正是一片mí雾,心中那股yīn火烧得正旺。

    【1:别当是影视剧啊,明代fùnv也很时兴戴头带,清代虽然服sè有所变化,但nv子还多着明时衣s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