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 Chapter8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 Chapter8 (第3/3页)

伙人,从外招募人才是必要的。

    布兰度还有一年去大学,在此期间不妨物色几个可靠的帮手。

    好帮手可遇而不可求,对行事能力、思想理念、作风品行的要求是缺一不可。

    休谟之所以考察于连,又给他暗示提点,归根到底是希望这人对布兰度有用有利。

    布兰度只能配合转移话题,“我能令索雷尔先生看到未来存在不同选项,但他选择成为家教、磨刀石或合伙人,是他的自由意志。”

    休谟睨了一眼布兰度,谁说“自由”不能被操纵,说的好听点是被引导。

    布兰度无辜眨眼,「能做」、「想做」与「去做」是不同的。

    引导一个人向上发展势必耗费精力,不论用时多寡,去做这件事的基础或凭双方交情或凭对方价值。

    “索雷尔先生年轻聪慧,但心性未定。”

    布兰度分析,“观其言行,可以判断他的家庭关系不睦,更对于法国教会与旧贵族极度厌恶,内心万分向往欣赏拿破仑。然而,野心、现实、真实喜好的冲突令他无比矛盾。”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布兰度一一指出。

    于连在踏进客厅后,下意识的反应将他的内心暴露出来。

    他无视精美金器,是没有把钱财放在第一位。

    眼神极快掠过了正中央处悬挂的佩剑,偏偏这剑完全复刻了拿破仑常用佩剑风格。

    作为崇拜者不看正中央的剑,第一反应却看向昏暗角落里的油画。是不是有点怪?

    角落里,是疑似达·芬奇所绘的《救世主》。

    此画销声匿迹已久,上次出现的明确记载是一百七十年前,传至查理二世手中。

    后来,有关它的踪迹就模糊起来。

    仅余书页上的只言片语,与早年其他人的临摹画作显示它的确存在过。

    达·芬奇之名如雷贯耳,会对他的油画产生好奇很正常。

    关键是于连曾坦言对艺术兴趣不大,而他心底崇拜拿破仑。

    为什么不在意墙中央的拿破仑风格佩剑,而下意识更关注放在阴暗角落的油画?

    这可以被解释为故意掩饰对拿破仑的崇拜。

    除此之外,下意识关注油画有多少是出于对艺术的欣赏,又有多少是认为拥有这幅就能彰显身份地位?答案不言自明。

    “索雷尔先生要的不是单纯的金钱,他更想要被推崇被认可的地位,而他内心真实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野心让位。

    恰如他极度厌恶法国教会,但仍然能委身其中,还把派教义学得信手拈来。幸而,这不是全部。”

    “放弃法国的一切,选择来英国从头开始,就是奋力一搏的反抗。他本心未泯,目前还不愿变成自己最厌恶的人。

    其实,人有野心很正常,就看以哪种方式完成目标。现在谈对他委以重任,为时尚早。总之,有待观察。”

    布兰度给出以上判断。

    休谟点头赞同,“我看波旁王朝维持不了多久了。查理十世比路易十八更加过分,满脑子推崇旧制,却不想大革命来过,拿破仑也来过。有过一次推翻波旁王朝,就会有第二次。

    这种时候,索雷尔在英国能不能成功犹未可知,但不会比留在法国更糟糕。现在的法兰西给不了他想要的,反而会让他成为激烈冲突的牺牲品。”

    “您想得真周全。”

    布兰度为休谟添了一杯温水,没有再劝不要费神操持,有时人需要心有挂念,能够守住一股精气神。“隔壁大乱将起,越是这种时候,我越是需要您的指点。”

    所以,可否请死神等一等再来。

    布兰度的理智再清醒,但总有不舍之情,希望能晚一分钟再说永别。

    休谟端起杯子,轻笑着摇头。

    “小班纳特先生,请不要哄骗你的老师。瞧瞧这间会客厅,金器、佩剑、油画皆是你一手布置。今天的终场考核不是我的意志,而是你的。”

    休谟扫了一眼木板油画。这幅《救世主》当然不是达·芬奇的真迹,而是布兰度的仿作。

    至于仿得有几分像?她没见过真迹也就无从定论,只能说与早年间流传下来的临摹作品非常像。

    休谟早就想明白了,“考验人心也好,判断时局也罢,我已经没有能教你的了,可以放心离去。孩子,你不必伤悲。人生长不过百年,我就先走几十年去探一探亡者之路。”

    布兰度只能点头,竭尽全力控制住了想挽留的手。

    人力总有不及之处,不能让休谟觉得有未尽之事而抱憾而去,不如微笑松开手。

    *

    七日后。

    1829年,七月十四。休谟终是赴死神之约,与这个人间说了永别。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